沪派民居的建筑特色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4-12 09:43:56  来源:上观新闻
核心提示:在上海,保存较完整并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本土民居和传统建筑,既是记录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演进的重要基因图谱,也是历史和文化的精美载体,涵养城市文明,丰富城市精神品格。

  在上海,保存较完整并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本土民居和传统建筑,既是记录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演进的重要基因图谱,也是历史和文化的精美载体,涵养城市文明,丰富城市精神品格。


  历史变迁与独特肌理


  长期以来,上海作为“古吴之裔壤”,常常以海边渔村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唐宋时期,华亭、青龙等市镇崛起。青龙镇由于是入海口,朝廷专门在此设立管理舶务的官府机构。水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推动各类建筑相继兴建,形成了“三十六坊、二十二桥、三亭、七塔、十三寺院”的盛景。这一时期的青龙镇,“龙舟极海内之盛,佛阁为天下之雄”,一度有“小杭州”之称。


  据明代弘治年间《上海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上海县已有五万多人、一万余户,巷五条。明正德九年,建成六十一坊、十巷。街巷的扩建映射出上海民居建筑的不断发展。


  明代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倭患肆虐,上海屡遭侵扰。上海东南等地一度成为倭寇据点,青龙、乌泥泾等市镇惨遭洗劫,民居建筑亦受到严重破坏。战乱对市镇建筑造成巨大破坏,但也对后来上海沿海民宅形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研究显示,上海郊区俗称的“绞圈房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应对天灾和外患的产物。一方面是由于上海处于沿海位置,要抵御台风;另一方面则是出于防范外敌的需要。


  历经考验之后,上海砌筑城墙,社会渐趋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显宦富豪迁居县城者增多,私家园林兴建蔚然成风。在此大背景下,上海民居建筑逐年增加,其中不乏一些流传后世的大手笔。比如,嘉靖年间曾任都察院御史潘恩的住宅世春堂、徐光启的九间楼、吕克孝的解元厅等。


  清朝解除海禁,为上海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道光年间,上海县已是“城东南隅,人烟稠密,几于无隙地”。上海现存的清代民居数量相对较多且分布较为广泛,以黄浦区天灯弄七十七号的书隐楼最负盛名。该宅始建于乾隆二十八年,与宁波的天一阁、南浔的嘉业堂并称“江南三大藏书楼”,是上海市中心区域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幢古代民居建筑。



  从上海现存的沪派民居来看,它们既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的特点,也孕育形成了独特的风貌特色与建筑肌理。一般寻常人家的民居为砖墙立柱、木椽屋面、青瓦盖顶的矮平房,进深有五路头、七路头、九路头之分不等;房屋面宽往往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一般正间为客堂,两旁为卧室;白墙黛瓦,屋脊似鳌,则寓意吉祥。


  富有人家的宅第则一般为庭院式住宅,即通常所说的三合院、四合院。房屋一般为穿斗式或抬梁式的混合木架构,平面布置以正厅或正房为中心,两侧为耳房,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形成“一正两厢”的院落格局。


  近年来,上海郊区的“绞圈房子”受到较大关注。它在布局上类似北方的四合院,不仅四面有房,而且“绞圈而建”,像铰链一样紧紧连在一起。整个院落左右对称、庭心居中。其中的一些建筑构件,如腰沓门、忽闪窗、戗篱笆、墙门间等,进一步彰显了沪派民居的独有韵致。


  过去,建筑界往往将石库门作为上海老房子的代表,对于石库门诞生之前的本土住宅一般以上海“本地民居”泛称。但后来也有观点提出,“上海本地老房子是绞圈房子”。《上海县志》采纳了这种提法,让“绞圈房子”正式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一种典型的“沪派民居”。


  “绞圈房子”作为具有上海本土特色的老房子,浓缩了古代上海的漫长岁月痕迹,在中国建筑史上应有一席之地。它脱胎于中国传统四合院,又葆有江南民居的一般特征,但也深受上海区域历史文化变迁和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地方风习长期浸润的产物。


  以屋面构造为例,同样作为四面围合的平房,北方四合院因四面之屋独立成房,故各房屋面自成一体,江南民居则大多是前后棣的双坡屋顶与东西厢房的单坡屋面连成一体,上海绞圈房则是四面人字形的双坡屋面连成一体,从空中俯视,状似米斗。



  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的新的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开始运用到“沪派民居”建造上。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石库门里弄住宅逐渐兴起,既节约了土地,又延续了传统。20世纪20年代后,新式里弄住宅涌现。它拥有开放或半开放的绿化庭院,建筑的间距加大、进深缩小,更多模仿现代西式建筑式样。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南京西路的静安别墅、淮海中路的淮海坊等。


  “左邻右舍,前门妈妈,后门奶奶,前弄阿姨,后弄爷叔,这是一种很特殊的里弄亲情、里弄情结,石库门历史建筑蕴藏着中华文化礼仪的精华。”由此,也开启了“沪派民居”一段新的发展轨迹。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透过“沪派民居”的发展演变,还可以对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作一些深入比较。


  从社会意义上说,“沪派民居”这类建筑文化比较匹配宗法关系,城堡类建筑则比较匹配军事贵族等级系统。


  中国从周代就推行等级制。精英阶层追求福荫子孙,表现在居所建造上就是有“五世同堂”“五代不分家”等要求。这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传统。西欧长子继承传统比较稳固,贵族之间冲突频仍;得不到贵族封号的家庭成员是军事集团的成员,身先士卒,死亡率比平民高许多。贵族的城堡其实是一种军事要塞,其建造可能要耗几代、十几代之功。这是一种贵族个人主义传统。


  从审美角度分析,“沪派民居”的美多被藏在墙体之内。其实,中国的居民小区差不多都是这种风格的放大版。反观欧美民居乃至它们的城市,除极少数如伦敦的白金汉宫、丹麦的阿美林宫等王宫有高大围墙,再要找到就没那么容易了。去过美国旧金山的人知道,那里的民居建筑单体并不大。但在合适的季节,每家的小院落花团锦簇,与房屋相映生辉,也有别样美感。


  从空间权利来看,中西居住形态也有不同内涵。“绞圈房子”有个天井,是家庭的室外活动空间,也附带其他功能。欧美那种单体民居,室外活动空间通常是建筑物外面的草坪,每家的草坪可以连在一起,用栅栏分隔。两相比较,一个是私人权利小、责任也小,另一个则相反。



  针对这一情形,欧美国家也出台了一些对应措施。比如,美国就鼓励户主将一部分土地使用权免费交给社会使用;英国则规定私人园林的一部分必须允许他人善意穿行和使用,主人不得干预,除非外来人在园林有持枪打猎等明显伤害园林主人利益的行为。


  居住形态的文明内涵与价值,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回顾“沪派民居”的前世今生,我们既要有延续历史文脉的自觉与自信,也应有海纳百川、推陈出新的胸襟与志气。


 

本文标题: 沪派民居的建筑特色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25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