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古代文人们的精神世界~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4-24 09:44:42  来源:艺旅文化
核心提示:我国古人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做学问的至高法门。行万里路要到广阔的大地上去,那么到哪里读万卷书呢?

  我国古人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做学问的至高法门。行万里路要到广阔的大地上去,那么到哪里读万卷书呢?


  或许有人会说,汉有匡衡凿壁偷光,晋有车胤囊萤照读,只要有想读书的心,哪里不能读?还非要什么特定的地点不成?


  古代文人表示,我们是有追求的群体,一日之中必有静坐,坐必有茶,茶必吟诗,诗必写字,写字必于书斋。(匡衡和车胤太穷了没办法,也不能怪他们)


  书斋,是文人读书、写作的特定场所,就像现在的工作室。然而,书斋绝不仅仅是功能性的物理空间,它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象,是文人心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从选址、设计到营建、装饰,从取名、题联到治学、雅集,书斋无处不体现着文人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自成一片天地。


狮子林中的书斋立雪堂图源:狮子林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一步步地“建”一座书斋,你一定会沉浸到文人们美妙无比的精神世界中去。


  01、选址营建:从山林到园林


  首先我们要决定将书斋建在哪里,先来参考下古人的选址。


  目前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书斋,是西汉文学家扬雄的“玄斋”。玄斋建在哪儿了?不知道。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关于书斋选址的记载太少了,到唐朝才稍微多一点。究其原因,还是有条件建书斋的读书人太少了。


  唐代的文人选择将书斋建在远离俗世纷扰的山野之地。比如白居易,他在《草堂记》里详细描述了自己书斋的周边环境:“……堂东有瀑布……堂西倚北崖右趾……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烽雪……”


  这样选址的好处自然就是少人打扰,能够安心地读书撰文。此外,这与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也大有关系,王维就曾写过“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的诗句。


  到了宋朝,仍然有人喜欢把书斋建在山林里,但也有一些文人更喜欢将书斋建在自家庭园之中。不过就算在庭园里,也要将书斋隔离在相对独立的小空间里,求得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


  明清时期,书斋文化发展到全盛,出现了“书斋建造指南”。明代的《园冶》里就详细记载了书斋选址方法:“书房之基,立于园林者,无拘内外,择偏僻处,随便通园,令游人莫知有此。”


  我们就听《园冶》的,把书斋建在园林中深幽僻静的地方,既能让我们方便地从书斋走到外面的观景区,又能让外来的访客不知道园子里有个单独的书斋。


南宋 萧照《柳堂读书图》故宫博物院藏


  选好地址,接下来要想下书斋建多大面积。


  宋朝人常常用“小室”“小阁”“丈室”“容膝斋”等称呼自己的书斋,可见书斋的面积一定是不大的。不过也因人而异,有人计算过陆游的书斋大约46.3平方米,可真不能算小了。


  有学者做过大概的统计,得出了具体的范围值:小间面积集中在9-17平方米,中间面积集中在24-30平方米,大间面积集中在36-48平方米。我们就节俭点,建陆游书斋的一半,一个23平方米的小房间吧。


  房间的样式,可以到现存的江南园林中选个喜欢的模仿下。当然,光建房间不成,还得有配套设施。


留园的书斋汲古得修绠 图源:苏州园林官微


  读书写作时要喝茶,在斋里用炭火烧水煮茶,怕藏书遭祝融之祸。在书斋旁边建个茶寮,既安全又方便。


  许多文人的书斋前都有一个清雅的小院子,院子中央矗立着一两块嶙峋有致的假山石,或者形状像山石的木根。我们也放上,闲暇时玩赏,主打一个烘托气氛。


汲古得修绠外围环境 图源:苏州园林官微


  至此,书斋算有个初步的模样,但只能稍稍缓口气,因为还有装修这个大工程等着呢。


  02、陈设装饰:从简朴到知性


  早期的书斋陈设应该是比较简单的,比如王维的书斋中只有茶铛、酒臼、经案、绳床几件用具而已。到明清时期,不仅东西多了,每个东西还都十分讲究。细讲真是一本书都说不完,姑且大概说来。


  一来是家具,力求简洁。《长物志》中说“斋中仅可置四椅一塌”,其他如佛像座、短榻、矮几、壁几之类的,可以多摆放几个。案几的位置摆放尤其重要,一定要体现出主人的个人意趣。


  不要靠墙并排多张椅子,会显得呆板。屋子里要放一面屏风,还有收置书画典籍的书架、书橱,但藏书不能太多太杂,既不美观也不方便取用。


  二来是文房清供,指的是文人创作诗文、书画时需要用到的器具。除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四门大讲究,还有水中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书灯、压尺、秘阁、笔洗等小讲究。然而这些小讲究着实也不少。


  以笔洗为例,玉者有钵盂洗、长方洗、玉环洗;古铜者有古鏒金小洗,有青绿小盂,有小釡、小卮匜;陶者有官哥葵花洗、磬口洗、四卷荷叶洗、卷口蔗段洗;龙泉有双鱼洗、菊花洗、百折洗;定窑有三箍洗、梅花洗、方池洗……


  三来是选画与挂画,不仅要烘托出书斋的氛围,还要反映主人的意趣。


  选择书斋中的挂画,可以根据主人的喜好,这就是对主人的考验啦。画要是选得俗,自然就是主人品味有待提升。也可根据时令和节气。如《长物志》中说“十一月,宜雪景、蜡梅、水仙、醉杨妃等图。十二月,宜钟馗迎福、驱魅、嫁妹……”


  画怎么悬挂也是有讲究的,“堂中宜挂大幅横披,斋中宜小景花鸟,若单条、扇面、斗方、挂屏之类,俱不雅观。画不对景,其言亦谬。”


  四来是插瓶与插花,要与书斋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呼应。


  书斋的插瓶宜用矮小的,像纸槌、鹅颈、花樽、花囊等窑器都需要缩小形制才能放在书斋里使用。在选择上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春、冬两季宜选铜瓶,秋、夏两季宜用瓷瓶。忌选金、银材质,尽量避免选择装饰复杂的花瓶。


  插花的品种不能太多,一种最佳,不宜超过两种。花不需要名贵,野花野草都可以,主要是为了让主人感受自然的气息。兰花尤其受文人青睐,甚至有人认为,没有兰花的书斋,是不可陈放四书五经的。


  说了这么多讲究,也只是沧海一粟,但这沧海一粟我写来都觉得麻烦,真做起来想想都头皮发麻。依着我的性子,我们建的书斋恐怕只能用简朴型装修了。


揖峰轩红木藤面贵妃榻 图源:苏州园林官微


  而古代的文人,他们从建屋到装饰,甚至家具的制作,都亲自参与,把自己的审美意趣注入到书斋的一点一滴中。他们把营建一间书斋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乃至将其作为家族相继的事业,其中的执着与坚守令人如何不钦佩?


  03、取名题联:书斋明我心志


  装修完成后,该为书斋取个名字了。这可是极为重要的一步,许多书斋走过漫长岁月,到如今已再无踪迹,唯有名字仍在流传。


  须得说明的是,虽是书斋,但取名并不拘泥于某某斋。一字的还有用室、轩、庵、堂等,也有用二字的,如草堂、山房、精舍、书屋等。


  室名斋号往往会成为书斋主人的代称,如一说到聊斋先生,大家都知道是蒲松龄。这样用室名斋号替代姓名相称的风气兴起于唐宋,其中最著名的当推辛弃疾之稼轩。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春,辛弃疾在上饶郡城外兴建了一间书斋,因为旁边全辟为田亩,故取名稼轩——临(庄)稼之轩的意思。后来他的门人范开编成老师的作品集,用《稼轩词》命传,此后“稼轩”之号简直有盖过他本名的势头。


  文人取斋号的方式很多,可大概分个类,也好为我们后人取斋号做个参考。


  第一种是用庭院所植花木做斋号。如明朝大画家徐渭,他十岁那年在自家书房的南窗下亲手种下了一棵青藤,于是有了青藤书屋。


  这种取名方式寄寓着文人的志趣,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喜爱一种花木,往往是对这种花木身上品格的欣赏。徐渭植青藤,是因爱慕青藤长于顽石之中,生命不息、倔强孤傲的性格。


  第二种是从诗文佳句中选取斋号,选什么诗文,自然也蕴含着文人的志向、情怀。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的斋号“饮冰室”,来源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用“饮冰”喻指焦虑惶恐的心境,饱含对祖国前程的忧虑。


  第三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体现个人追求。林语堂书斋名曰“有不为斋”,表达的就是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安身立命原则。


  有的清贫文士,用斋号突出书斋的狭小简陋,透露出既自珍又自嘲的雅趣。刘禹锡有著名的“陋室”,沈从文有“窄而霉小斋”,刘绍棠有“蝈笼斋”……


  还有一种取名方式是根据斋中珍藏。最为大名鼎鼎的要属参与了《红楼梦》抄阅整理工作的脂砚斋,斋号就是因其收藏有一块明代万历时苏州名妓薛素素的脂砚而起。


  图片


  也有追慕先贤取斋号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书斋为“莽苍苍斋”,田家英因之把自己的书斋叫作“小莽苍苍斋”。


  斋号可以自己取,也可以别人来赠。苏轼曾为一名叫梁绍的官员的书斋题名“甘露”。西南联大时期,有一位教授曾赠给闻一多“何妨一下楼主人”的斋号,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其实,闻一多先生的书斋叫“二月庐”。


青岛闻一多故居 图源:青岛市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


  有的文人对斋号比较专一,如历史学家陈垣。他先后七次搬迁,八易其地,但书斋均冠以“励耘”之名。因为他的父亲号励耘,所以陈垣深爱此二字。也有比较“多情”的,比如东坡先生,就曾拥有南轩、西斋、雪堂、思无邪斋等多个书斋名。


  古人没办法把自己的斋号进行版权保护,重名的也不在少数。“万卷楼”这个名字就非常受欢迎,据记载,由宋迄清,称万卷楼者有13人。


河北保定万卷楼 图源:保定文化旅游


  现在我们心里应该有个大概的斋号了。然而只有斋号还不够,还要有书斋联,起的也是个抒发心志的作用。


  徐渭自题书斋联:“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一联之中,有雨声、风声、书声的音响,还有蕉叶、藕花的色彩,声色融为一体,情趣盎然。主人身在其中读书、写字,当真是惬意无比。


  左宗棠自题书斋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其心系家国之意可昭日月。


  我们或许没有左公这样的胸怀,但像徐渭这样用一书斋联陶冶身心,也可谓妙哉。


  04、精神世界:以芥子纳须弥


  从前面的种种,可以看出文人对书斋的重视。不过,也有人认为书斋不重要,曾经的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就表示过自己对书斋没有什么情趣,随时随地,有书便成书斋。


  从单纯读书的角度来说,“有书便成书斋”应该是读书人秉持的态度。然而,与西方只具有藏书和读书功能的书房不同,我国的传统书斋是功能多样的文化综合体。


  除了主人读书、创作,书斋往往还是收藏和鉴赏文物古玩的场所,还要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


  《兰亭集序》中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能够与知音畅谈的“一室”,我想必得是书斋才能增添意趣。


  《小窗幽记》中说:“吾斋之中,不尚虚礼,凡入此斋,均为知己。随分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之交,如斯而已。”这样的襟怀,让人如何不艳羡?


  书斋虽小,但是文人们在里面构建出一个无比广大的精神世界。明代书画家文徵明就是此中高手。他因经济条件所限,不能营构自己理想中的书斋,但他虚构出一些楼阁自得其乐,实乃妙人。


明文徵明设色青绿山水图扇面 图源:浙江省博物馆


  有了这个精神世界,书斋才算真正建成。或许我们困于现实条件,不能拥有一个真正的书斋,但我们可以拥有一个心里的书斋。


  现代总是提倡文人应走出书斋,投身实践,这自然是应有的治学方法。不过我想,古代文人所创造的广大精神世界,也是我们今人应当探索的。


 

本文标题: 沉浸式体验古代文人们的精神世界~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28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