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古建筑,从古建的基本名词开始~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4-28 09:08:15  来源:建筑史学  作者:陈婧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遗产中极重要的构成部分,是我们的先辈智慧与勤劳创造的结晶,是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当代艺术或我们工作和生活场所的当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的层面与门类都有相应的词汇来表示其名称,而这些名称与我们今天的语汇有较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遗产中极重要的构成部分,是我们的先辈智慧与勤劳创造的结晶,是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当代艺术或我们工作和生活场所的当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的层面与门类都有相应的词汇来表示其名称,而这些名称与我们今天的语汇有较大的差异。


  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就让我们从这些名词开始吧!


  面阔:古建筑单体建筑开间的称谓,世称“面宽”。


  通面阔:又称“通面宽”,单体建筑纵向长度,通长指角柱与角柱中到中尺寸,包括明间、次间、梢间、尽间等开间。


  进深:是指横向梁架的深度。以柱子之间的距离和梁架椽子的多少,确定“进深”的概念。


  通进深:单体建筑横向长度,即表示建筑的宽度,由角柱至角柱中到中尺寸体现,一座建筑的“通进深”,由若干开间进深组成。按照《清式营造则例》规定:“通进深”以“通面阔”的八分之五确定。


  间:古建筑空间概念。


  明间:古建筑单体平面布局,又称“当心间”,是构成单体建筑的基本单位,位于两次间的正中位置。


  次间:位于明间的两侧,两梢间之间。当单体建筑为多开间时,“次间”则为多个。


  梢间:也写作“稍间”。位于次间两侧,因此,有“梢间”的建筑,其单体建筑开间,至少为面阔开间五间的布局。


  尽间:古建筑面阔方向的最后一间。



  台明: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台明是台基的主体部分。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称为"下出"。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


  边间:江南建筑开间称谓,与北方建筑的尽间相同,据《营造法式》称,“边间”即房屋面阔方向最边之开间。


  正脊:又叫大脊、平脊,位于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正脊两端有吻兽或望兽,中间可以有宝瓶等装饰物。


  垂脊:在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的建筑上自正脊两端沿着前后坡向下,在攒尖顶中自宝顶至屋檐转角处。


  戗脊: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顶中,其两个斜屋面交接处所形成的外角。又称岔脊,是中国古代歇山顶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度,对垂脊起支戗作用。


  出檐:在带有屋檐的建筑中,屋檐伸出梁架之外的部分,叫做“出檐”。


  博风板:即搏风,又称搏缝板、封山板,宋朝时称搏风板,常用于古代歇山顶和悬山顶建筑。这些建筑的屋顶两端伸出山墙之外,为了防风雪,用木条钉在檩条顶端,也起到遮挡桁(檩)头的作用。


  山花板:中国古代歇山顶建筑中覆盖屋顶两端三角形山面的木板,紧挨着博风板,常雕有花饰。也有用玻璃贴面代替山花板和博风板的做法。


  博脊:建筑构件名。我国古代建筑物歇山顶在山花板与其下山面屋面相交处平置的脊,称为博脊。


  钉帽:古建屋面檐口处为固定檐头的瓦不至松动脱落,屋面还要钉瓦钉,但因金属瓦钉容易进水生锈,于是工匠们又烧制了瓦顶帽盖住瓦钉处,这便是钉帽。


  瓦当: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可防止雨水倒灌。



  滴水: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回流,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防止雨水对檐椽的侵蚀以及雨水渗入屋内,二来防止雨水对建筑物台基的冲刷区域过宽,从屋顶上流下的雨水只落在屋檐顶正下方的有限区域内,从而较好地保护台基平整和墙基的稳定,延长建筑的寿命。


  瓦当和滴水,一个防止雨水倒灌,一个引导雨水下流,都是为了保护屋檐,不让椽子烂掉。从使用价值上,瓦当与滴水完成了完美的配合。


  垂兽:又称角兽,是中国古建筑上垂脊上的兽件,是兽头形状,位于蹲兽之后,内有铁钉,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结合部。


  蹲兽:又称仙人走兽,走兽,垂脊兽,戗脊兽等,是古代中国宫殿建筑庑殿顶的垂脊上,歇山顶的戗脊上前端的瓦质或琉璃的小兽。瓦兽的数量和宫殿的等级相关,最高为11个,每一个兽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


  排山勾滴:安放在建筑山墙上面的勾头和滴水,这里的建筑主要是指歇山、悬山和硬山建筑。在歇山、悬山、硬山山面的博风板上,排列有一些勾头和滴水,它们与垂脊成正角形,也就是说,它们的排列与走势和重脊呈垂直、交错形式,而不是和垂脊呈并列、平行形式。这里的勾头和滴水就被称为"排山勾滴",即排山勾头和排山滴水的合称。


  博缝砖:又称博风砖,古建硬山建筑封山时博缝处所用砖件。位于山墙外侧上端,大面向外,陡立于山檐子(拔檐)之上、铃铛瓦或披水檐之下。


  仙人走兽:是指我国古代大型建筑屋脊上的雕塑装饰物,通常置于戗脊端部或角脊上。最早见于汉代明器,至清代始成定制。规定翼角处"仙人"之后的"走兽"皆用单数,数量可多达11个,视建筑等级之高低增减。排列次序亦有规定。如天安门城楼翼角上的9个走兽依次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但地方建筑,则自有习惯,多不遵守官制,走兽造型亦较生动。


  咧角撺头上铺灰放一块方眼勾头,在勾头方眼内钉铁钎坐灰安装仙人及仙人头。


  方眼勾头:古建筑屋脊瓦件,位于戗脊或岔脊的最前端,其背部留有长方形孔眼,故名“方眼勾头”。


  撺头:古建筑屋脊组合构件,为琉璃制品,位于庑殿、歇山、攒尖等垂脊、角脊等脊饰的最前端,用以支承方眼勾头与仙人等。



  扌尚[chuán]头:古建筑屋脊组合构件,为琉璃制品,位于撺头之下、螳螂勾头之上,与其它构件共同组成庑殿、歇山、攒尖等垂脊、角脊的前端部位。


  螳螂勾头:古建筑翼角或者檐部瓦件。正面与勾头相同,两侧瓦翅做成曲线,以便与滴水结合,实际为勾头的变化形式,在庑殿、攒尖、歇山、硬山,悬山等建筑的垂脊和岔脊部位,用以承载其上部的瓦件及艺术构件。


  遮朽瓦:古建筑翼角瓦件,位于角梁套兽之上,用以保护连檐和角梁不被雨水侵蚀。


  套兽:古建筑瓦作屋顶艺术构件,“仔角梁头上之瓦质雕饰”(《清式营造则例》),也是为阻止雨水侵蚀角梁的榫头。


  老角梁:用于翼角梁架之中。清式建筑称“老角梁”,宋式建筑则称“大角梁”,是组成翼角的主要构件。


  仔角梁:用于翼角梁架之中。“仔角梁”为清式名称,宋式建筑则写作“子角梁”,《清式营造则例》中又写作“梓角梁”。“仔角梁”在老角梁上面,其下皮与老角梁上皮结合,之间用暗梢子固定。


  大连檐:清式建筑大木作构件,宋式称“小连檐”,位于屋檐檐头,安置于飞椽之上,其上皮为瓦口木,呈三角形断面,长度至仔角梁端头,随翼角翅起而缓缓上升。


  飞椽[sheng]:在大式建筑中,为了增加屋檐挑出的深度,在原有圆形断面的檐椽的外端,还要加钉一截方形断面的椽子,这段方形断面的椽子就叫作“飞椽”,也叫“飞檐椽”,宋代时称“飞椽”为“飞子”。飞椽的长短随着出檐深度的需要而定。


  檐椽:即屋檐上的椽子,通常断面为圆形,故也称“圆椽”。架在老檐檀和檐檀之上,以承挑屋檐。


  平板枋:位于柱头和大额枋之上,链接柱子,以稳定柱网之间的链接。


  大额枋:“檐柱与檐柱之间联络才”称为大额枋(《清式营造则例》),为横向拉拽构件,上平身科斗拱,为抬梁式梁架所必需。


  由额垫板:清式建筑大木作构件,大额枋向小额枋的过渡做法。


  小额枋:明清建筑特有的做法,位于大额枋的下面,与由额垫板结合,其长度与大额枋相同,但断面尺寸明显小于大额枋,至角柱有出头与不出头的两种做法,与大额枋有相同的作用,而小额枋则由宋式建筑由额演变而来。


  上槛:也称“替桩”,俗称“门框”,位于两柱间的檐枋或老檐枋之下,是大小式建筑门窗最上层之木框。


  菱花隔扇:是指隔心部分采用菱花图案的隔扇,一般用在外檐门窗之中。菱花隔扇的等级很高,只有在皇家的宫殿、园林、坛庙、帝陵和高等级寺庙建筑中才可以使用。菱花的具体样式又有多种,其中以双交四椀、三交六椀最为常见。上图为“三交六椀”。


  绦[tāo]环板:隔扇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可以设置的位置有裙板之上和之下。


  斗拱:古建筑大木作特殊组合构件,其产生、发展与演变,有着科学的结构意义和浓重的文化色彩。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斗拱”,是斗鱼拱的结合体。按“斗拱”所处的位置,可分为宋氏与清式两种称谓,宋氏称柱头斗拱、补间斗拱、转角斗拱及襻[pàn]间斗拱等;清式则称柱头科、平身科、角科和搁架科等。每组“斗拱”,按宋式建筑称“朵”,清式建筑称“攒”。


  柱头科斗拱:即在柱头上的一攒斗拱,“柱头科”与其他部位的斗拱有着显著的区别,如置于柱头之上并承托挑尖梁头,成为梁架中柱梁结构的联系部分,其他斗拱则无此功能。因挑尖梁头的使用,荷载加大,在“柱头科”的翘、昂以及十八斗的尺寸规格,均大于平身科斗拱。



  平身科斗拱:即清式建筑斗拱位置,按《清式营造则例》解释:“在柱头与柱头之间,利于额枋上之斗拱”。此种斗拱的结构形式,与柱头科基本相同,但与角科有一定区别。明清时期的“平身科”斗拱排列紧密,特别是牌楼斗拱,“平身科”完全成为檐下最具装饰性的部位。


  角科斗拱:清式建筑大木作斗拱位置的称呼,宋式建筑则称为“转角辅作”,由角柱承托,故名“角科”,《清式营造则例》称:“在角柱上之斗拱”。角科斗拱只有一攒,但它的结构却是由两个平身科斗拱结合的产物,一些“角科”斗拱的特殊构造,是“角科”的独特构件,如把臂拱、宝瓶、由昂、斜头翘等。


  透风:对于木构建筑结构而言,过于密闭会导致其中的柱子糟朽,古代匠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砌筑山墙或后檐墙时,专门在下碱处留出易于通风的洞口,此洞口便称为“透风”,也称“风洞”,在此洞口砌筑的砖称“透风砖”。“透风”是大式建筑墙体必须砌筑的。


  霸王拳:在古代建筑中,是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样式。


  雀替: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柱顶石:柱顶石又叫柱础,是一种中国建筑石制构件,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上,一部分埋于台基之中,一部分露出台明。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大都是木质建筑,而在某些潮湿或气候湿润的地区木柱直接立在地面上时间经久便会发生霉变腐败现象,在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防潮。再者,石质的柱础会使房屋基础更稳。


  廊心墙:叫廊墙,一种建筑构造。是位于山墙里侧檐柱与金柱之间,就是樨头里侧的延伸部分,廊心墙从下而上为下肩、廊心、象眼。


  老檐垫板:古建筑大木作构件,清式建筑称谓。位于老檐桁与老檐枋之间,为二者之间的过渡枋木。


  老檐枋:古建筑大木作构件,清式建筑称谓。可分为大式与小式两种做法,位与檐檀垫板之下,并与之平行,与老檐檀、老檐垫板组成柱间连接体系。


  倒挂楣子:是古代建筑中用于有廊建筑外侧或游廊柱间上部的一种装修,主要起装饰作用。均透空,使建筑立面层次更为丰富。


  花牙子:是用于倒挂楣子两端角的一种装饰构件,有用棂条拼结而成,也有用木板雕刻而成,形似如雀替,不过较雀替轻巧。花牙子即有雕饰的牙子,亦可简称花牙。是建筑中具有雀替外形的一种纯装饰性构件,也称镂空雀替,是雀替的一种类型。


 
标签: 中国古建筑

本文标题: 认识中国古建筑,从古建的基本名词开始~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30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