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位于西北黄土高原宁夏南部的六盘山脚下,地处陕甘宁交界中心位置,古人形象地评价其地理位置为:“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自古就是关中通往塞外西域咽喉要道上的关隘和军事要塞,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宁夏固原地区出色的民间传统建筑文化,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营造技艺。
历史渊源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人类文明的产物,是文化艺术的瑰宝。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人探索积累,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大体可以分为徽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六大派别。
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继承了晋派建筑稳重、大气、严谨、深沉等风格,以木构为骨、砖石为体、结瓦为盖、油饰彩绘为衣,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精工细作,是西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
固原传统古建筑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历经五代,有120多年历史,但在民国和解放初期,由于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和冲击,传统建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西北的建筑技艺也一度趋于没落。
传统古建筑技艺是以师徒“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技艺传承,到崔仁时,原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才逐渐活络起来。崔仁20岁拜师谢福林、赵正祥学习木工和瓦工技艺,为了将古建筑这门技艺学精,崔仁边跟着师傅学习,边自己钻研,经过多年的磨炼研习,他对燕尾榫、柱头榫、插销榫、馒头榫和搭交榫等关键技术,已熟练的掌握和运用。
雕饰和彩绘是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建筑中具有装饰、保护、象征等多种作用。崔仁钟情于绘画、书法和篆刻,他的木雕作品纹饰细腻,图案优美、刀法娴熟。
1997年,崔仁仿照故宫雍和宫牌楼,在东岳山底建造了固原第一座三间四柱七顶牌楼;1998年,崔仁对固原古城墙经过实地测量,走访民间,考察西安古城墙等建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对固原和平门、靖朔门进行了修复;2007年参与了固原文澜阁文物修缮工程;2006年设计并指导建造了固原孔子文化馆大成殿重檐庑殿仿古工程。
从师父崔仁到马振仁,再到徒弟胡伟容,他们走访民间,对古建筑进行实地丈量,收集了传统建筑资料。15年来,马振仁带着徒弟积累了12大类共1000余件展品,基本涵盖了建筑营造及木作技艺的所有内容,建成“大原古建筑技艺传承基地”“传统建筑技艺陈列室”“大原古建帮扶就业工坊”等。
主要特点
固原地处黄土高原,利用资源丰富的黄土,形成了固原独特的生土、土木建筑模式。
固原传统民间建筑主要为三合院式布局,主房为双坡顶安架房,坐北朝南。偏房为单坡顶趄厦房,位于东西两侧。建筑墙下砌三层至五层碱砖,以上为胡墼砌墙,黄土中加入粗麦草和成草泥砌筑,加细麦草、麦薏抹面,利于保温防寒。前砖码头,后砖挑檐,屋面铺青瓦,屋脊不设吻兽,作砖脊或砖瓦组合脊。
院墙为夯土墙,做砖门楼或“穿靴戴帽”大门,建筑外观呈现出质朴厚重又简约平实的特点。
传承保护
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吸收融合中原文化、关陇文化、西夏文化,形成独特的六盘山区建筑特色,与当地环境、气候、民俗等紧密相连,同时蕴含了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地理风水、气象医学、道德伦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其中黄土墙、青瓦、硬杂木和麦草的和谐组合,具有调湿、节材、透气、防火、隔声、经久耐居等实用价值,并且具有冬暖夏凉、节能节地、便于施工操作等特点,构成了独树一帜的固原传统民间建筑风格,丰富了我国民间建筑的种类,具有很高的建筑学术研究价值。
2021年5月2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申报的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