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它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大概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种类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衣冠礼仪制度,原始形态可以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古代的汉服种类丰富多彩,从礼服、仕女服、宫廷服、儒士服等多种类别。每一种汉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秦汉时期
汉服在周朝时期已经发展出完备的礼仪制度,包括上衣下裳、冕冠、婴珞等。咱们现在俗话说的“穿衣裳”指的就是“上衣下裳”。在随后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儒家学派的兴起,使得汉服逐渐发展出儒家式的服装,如深衣、直裾等。当时的人多穿深衣制的袍服,不同场合穿不同颜色,通过领、绣、缘边、冠、绶带等区别身份等级。西汉多曲裾,东汉多直裾,男士带冠、帽,女士盘发。
大唐盛世
唐“开元盛世”国力鼎盛,社会风气大度,领先世界的文明,唐制汉服最能反应当时的繁荣昌盛。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与各国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初唐时期的汉服,是传统的糯裙装,上衣,下裳。初唐时期的汉服,是传统的福裙装,标准的上衣,下裳。所以人们常说的“衣裳”衣是指上身的穿着,裳是指裙子。
到了中晚唐时期,女装逐渐华丽大气,类似于礼服。且这一时期开始复古,逐渐以凸显女子身材为主。
总的来说,唐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风较为开放,女子服饰也有了较大变化,各样的服饰款式群芳争艳,或大气飘逸或华丽多姿,成为了中国服饰史上璀璨耀眼的一段星河。在这段时期,齐胸襦裙便是女子最为经典的服饰之一。
大宋时期
宋代盛行程朱理学,社会比较保守封闭,服饰比较儒雅质朴。宋代女子以瘦为美,跟以前各个时期不太相同,整体审美偏向窄瘦。服饰色彩也变得淡雅、文静,多用粉紫、黑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等。服饰纹样由比较规则的图案变为便写生风格的花纹,更加生动活泼。平民女子服饰变化小,尤其是劳动妇女或婢仆等。
宋朝的衫、福、袄、半臂、背心,基本沿袭晚唐五代服饰。另外宋朝服饰也有其他发展。宋朝女子将裤露于裙外,或也单着裤而不着裙。帔帛发展到宋代变为霞帔,是贵妇的命服,式样纹饰随品级高低而有区别,且质地变得较为厚重。
由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宋朝服饰的种类和款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同时还有一些新的设计和制作技术被引入,宋朝服饰以细腻精致的刺绣、宝石等饰物为主要特点,注重服饰的美观和装饰性,体现了时代的繁华和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