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是博物馆进行知识、文化传播的教育形式,苏轼相关的展览是当下广受社会关注的表达苏轼文化的文化产品。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作为苏轼的故居祠堂博物馆,也一直并将持续以展览向社会展示、传播苏轼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以三苏祠博物馆的《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的策划与实施过程,从展览选题、展览思路、展陈形式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以展览传承和发展苏轼优秀传统文化。
一选题立意
展示被遮蔽的“文忠公”与作为士大夫的“三苏”
三苏文化不仅有千年文脉的赓续,也有良好家风家教的涵养,也有深厚家国情怀的积淀,更有治国理政的智慧。
纵观近年来众多苏轼展览,呈现的苏轼依然是作为文学家、艺术家、美食家的身份特征,相对忽视了苏轼的士大夫的身份。苏洵、苏辙的身份也被简化成“文学家”。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的文字言论、生平行迹处处展示了家风家教的陶染,以及个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这正是传统社会中“理想的士大夫”的三苏形象。因此,《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的核心关注点就是家风家教、家国情怀、治国理政思维,凸显三苏父子家风家教启迪性灵、家国情怀浸润古今的重要意义,透射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
二策展思路
以三苏“家风家教”和“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叙事性展览
爬梳文献、含化学术研究资料
策展团队广泛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家风、家教、家训,三苏以及宋代家风家教与家国情怀,各类三苏传记,眉山地域文史等多种相关研究资料。又从三苏文集《嘉祐集》《苏轼全集校注》《栾城集》以及《宋史》等重要文献整理出来表现三苏父子家风家教与家国情怀的原始文献数万字,作为进一步深化展览主题的依据。
廓清概念、规划结构、探究学理
策展团队在含化学术研究资料中依次解决了,如家训、家风、家教定义区分度不大的问题,二是家风、家教故事被简化,缺少因果相承以及与家国情怀建立连接的完整叙述系统问题,三是缺少历史源流的追溯,学理性不足的问题。
形成文本、专家论证、修改简化
初稿策展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宋代和眉州,呈现三苏父子实践家国情怀的客观环境。第二部分为三苏家训、家风、家教,讲述三苏家族先辈对子孙后代道德、治学、生产、生活等方面激励与警诫。第三部分为三苏的家国情怀,展示三苏父子不同的人生选择。第四部分将“家”和“国”融合升华为“家国”,再次突出展览主旨。
初稿交由博物馆、图书馆、三苏文化研究专家、眉山地域史专家等多学科专家指正。修改方向是兼顾形式设计与观众阅读习惯,删减大篇幅古文以及难以使用博物馆展陈语言展示的事例,使得上墙文本表述更加通俗、简洁。
三文物遴选
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
三苏父子相关文物多以表现他们文人趣味的为多,少有直接展示三苏父子家庭生活与家国情怀的文物。由于近几年多家博物馆举行苏轼展览,导致大陆文博机构苏轼真迹几乎都处于文物休眠期。宋代书画都是国家一级文物,材质为纸质或绢帛等,保管、展示环境条件极度严苛,各大文博机构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一般不愿出借。此外,相关文物价值极高,借展费、保险费、运输费严重超出预算。加之展期较短(一般宋代书画展期为15天),难以满足大量观众的观展需求。
策展团队理顺展品思路,向博物馆业界专家咨询,参考博物馆学界关于叙事类展览的研究理论,明确作为主要表现三苏家风家教、家国情怀叙事性展览是“主题展”,文物是主题的“物证”,只要能够有效阐释主题,让观众理解展览的思想、观点,就实现了展览既定目的。
整体而言,本次展览文物利用采取的宗旨是突出思想、阐释主题,而非仅仅限于留意于器物外在审美。选择文物展品并非从传统文物本体、分类、工艺、艺术特色等出发,而是涵盖了瓷器、陶器、石器、金银器、铜器、玉器、书法、绘画、古籍、碑帖等众多文物门类,单件共计200余件文物,注重文物背后的知识的、历史的深层信息,从文物到文化,达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
四形式与空间
历史、艺术、人文与现代技术的协调
空间的“在场性”与历史的“互文”
本次展览利用数千平米现代化展厅和三苏祠独有的古建园林,建设了首个室内室外联动展示馆。在古建园林区域设置与环境融合的语音打卡装置,观众在观展前参观三苏祠古建园林区域就像进行地图寻宝一样,完成展览前置体验与学习。一千五百平现代化展厅和一百零六亩古建园林组合的全园式展览,让观众在三苏父子的“家”感受三苏家风家教的魅力,实现了空间的“在场性”与九百多年前三苏祠历史的“互文”。
空间的调整与衔接
式苏轩展厅原定两层(地上、地下)均作为《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空间,由于每一层展厅高度约为九米,两层上下距离较远,容易造成展览空间的割裂与观众观展情绪的脱节。
经过多次论证与调整,一楼展厅增加一个《中国有三苏——三苏图传》小型展览,主要展示三苏父子的图像,揭示三苏父子德行才能具优、古今敬重的事实,串联起地下一层《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的内容。以贯穿两层的多媒体装置“中国有三苏”衔接、统摄两层展览,保持观众观展情绪的连贯。策展团队在走廊区域设置十余条古代经典家训,填补空间的空白,也沟通起展览主题。
多媒体、雕塑、艺术装置信息组团
此次展览就基于博物馆展览观念的变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雕塑等多种辅助展示手段。
多媒体既有展示三苏家国情怀的概念影片,讲述三苏家风家教的故事片,氛围营造的影片,也有补充展陈信息的装置。
式苏轩一楼室内天井外围以及贯穿处的《一滴水可以见太阳》艺术影片,先以三苏家风家教溯源、进入家国情怀的收合,然后依据“一滴水中见太阳”的理念展现三苏父子的成就,最后收尾升华初心,凸显三苏父子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今社会留下的价值。
第二类是讲述三苏家风家教事迹的叙事性影片,揭示三苏家风家教的因,也呈现三苏家风家教的果。比如:《谦逊好施》影片中,苏序施舍他人同时也尊重被救助者的尊严,后来苏轼也以相同的方式救助弟子李廌(见于《马券碑》),祖孙两代的故事先后呈现。
第三类是氛围营造的影片,如:庐山瀑布,即苏洵入庐山,见庐山瀑布的场景,可以大大增强展览环境的感染力,给观众如临其境的体验效果,为展览注入了活力。
辅助装置主要为三苏父子的雕塑和艺术装置,苏洵的雕塑展示的是“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的豪情与胸襟。苏轼的雕塑,以其《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挽弓如满月的形象表现苏轼立志报国的热情。《宋史》载苏辙性格“沉静简洁”,因此苏辙的雕像就处理为制科奋笔疾书的场景。展览结束处的雕塑是一叶小舟,隐喻三苏父子身虽远去,但精神长存。供观众休憩、展览反馈的“与谁同坐”区域、可以从室内与天井中的苏轼雕塑相对而坐,颇有互动趣味。此处的多媒体装置,青少年观众可以参与互动答题,进行观展反馈。
宋代元素与现代审美融合
展览设计风格遵循“宋风雅韵”,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色彩上,以宋代美学为基调,从宋代传世名画中提取天青、芸黄、月白等色彩,又从宋代建筑中提出空间元素,营造具有宋代清新隽雅、气韵灵动的美学空间。
家风家教与家国情怀在展陈空间上分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家风家教单元的灯光色调更加温暖、柔和,还有众多古建、家具等空间元素,更加接近于观众对于家的认知。家国情怀单元则转向山河,灯光更加明亮、璀璨,地面也设置类似河流形状的灯带,既可以提示游览路线,也象征三苏父子走遍祖国山河,实践家国情怀的波澜壮阔人生。
在景观设计选材上,大量使用玻璃钢、雪纺、不锈钢水波纹板、亚克力等材质与展厅玻璃、照明、多媒体设备融合。展厅内的玻璃为玻名堂低反射博物馆展柜玻璃,超低的反射率,避免了展厅中的二次眩光污染,极大改善了展厅光环境;同时超高的透光率使柜内展示的展品一览无余,清晰的呈现在观众眼中,如在眼前,营造了一种如裸展般的观赏感受。展览以当代材质与传统元素碰撞,呈现焕然一新的视觉冲击力,也不会过分突兀。
《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上线之后,三苏祠持续不断推出学术、传播活动。自2023年6月8号开展以来,已经有超过二十万的观众观展,也荣获由国家文物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联合举办的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重点推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