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民居的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6-13 11:55:42  来源:清流文史  作者:刘光军
核心提示:清流地处闽西,境内属武夷山东南麓向戴云山过渡的山岳丘陵地带,北宋元符元年(1098)建县,为“古汀八县”之一,面积1825平方公里,人口16万。作为闽粤赣边古黄连镇的一部分,清流亦属客家祖地,是客家民系衍播的中继站和集散地之一。

  建筑是无言的诗,无声的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连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历史文化最恰当的物化形式。一座建筑所包含的文化及审美价值,除建筑本身外所提供的视觉效果外,还有更深的内在价值,可以这样理解:建筑是整个时代经济及文化发展的标尺,从中我们可窥见一个时代发展的标尺和文化心理向度。


  清流地处闽西,境内属武夷山东南麓向戴云山过渡的山岳丘陵地带,北宋元符元年(1098)建县,为“古汀八县”之一,面积1825平方公里,人口16万。作为闽粤赣边古黄连镇的一部分,清流亦属客家祖地,是客家民系衍播的中继站和集散地之一。清流现有姓氏325个,行政村(居)118个,由于历史原因,清流境内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古代建筑,始于2007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县文物管理部门基本摸清了清流现存古代建筑的遗存情况。


  截止到2009年底,全县共有各类明清时期古建筑300余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6处。这些古建筑品类繁多,样式齐全,基本涵盖了封建社会晚期村镇建筑组合的各要素,且大多保存完好,至今有人居住管理。对这一文化遗存现象,住建部中国历史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著名建筑学家黄汉民先生曾有如此评价:“保存如此完整的民居群落,沿海绝迹,内地少有”。



  一、风水布局


  历史上的清流客家人,对传统风水学说十分推崇,每个村庄肇基时都有特定的风水学称谓,如赖坊的“仙人撒网”,江坊的“架上金盆”,东坑的“五马环槽”等。风水学又称“堪舆学”,滥觞于商周,成熟于先秦,是中原先民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一门学问。南迁的管家族群,受中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传统的风水堪舆学有着更深的认知和更执着的情结。


  正如南宋理学宗师朱熹所言:“古时建立村庄之际,乃依堪舆学之言,择最吉星源下筑之,谓永世和顺也。”一般认为,风水择地基于两大因素,即物资环境和精神象征两个方面。长期流行于闽赣边地区的风水学两大门派“形意派”和“理气派”,既是两大因素所派生的风水学门类,前者关系到村落具体形态的发展以及单体环境的利弊,后者关系到村落及宗族、家族的兴衰。村庄选址基本界定后,具体到每户的宅居,既要请地理风水先生择基定向,还要选择吉日动土、奠基、安门和上梁。房屋宅第的取向以所在山形水势的形势而定,整个过程包括


  觅龙、察砂、观水、点基、取向等步骤,而其中最讲究的为龙、局、水三要素。风水地理师认为“龙主人丁,局主功名,水主财路”。所以每勘风水,首看龙之生旺死绝;水口在某字上,生山生水。看龙脉,又首看来龙之祖山,再看来龙还有分龙、过龙等等。总之,龙要发脉雄壮,奔腾有势。为接应来龙,后龙山必树木成林,郁郁葱葱。局为总脉分出的支脉山峰,须重重环绕,似公堂格局,有旗有鼓,印案具备,坐镇宅第,犹如元帅升帐一般气派。水指前方水势,不得直来直去,冲走财源。为使水口回环,要筑坝植树等,所以清流境内的大小村落一般都有水口和树木茂密的后龙山。很多村庄在水口处建有廊屋桥,又称“案桥”,廊屋桥内设神龛祭拜某神,其目的是拦住财(才)运,使村庄富庶多金又人才辈出。余朋的芹溪、东坑、蛟坑,长校的江坊、嵩口的围埔等村至今仍保存着风水案桥,村民们在此“可赏风月,可作道场”,是一个荣神娱人的好去处。


  传统的风水学的理论,抛去其虚无玄妙的成分,其实是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说词。这里面包含着居住环境心理学,环境美学等诸多科学理念,是古人朴素的人生观和美学追求的最终体现。



  二、结构形式


  一般认为,包括赣南、粤东、闽西地区的民居建筑均脱胎于早期中原地区的合院式府第民居,突出厅堂结构的严谨与宏大。但由于山区丘陵地区地形地貌的限制,清流的古民居又呈现出样式繁多的特点,既有象长灌村“萧氏大厝”这样“二十七井十八厅”的超大华屋,又有土墙架梁,门户简小的寒舍。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赖坊为例,全村现存明清时期古民居106处,街区总面积1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以上,且连片分布,街巷井然,可称闽西地区村落建筑的“活化石”。


  村内的房屋格局,以宗祠为中心,聚族而居,高低错落又尊卑有序,宗教、文化、商业、交通、防卫等其他附属建筑服从于村落的整体要求,形成支脉清晰、纵横交错的有机组合。而建筑本身精美与朴素的造型,色彩与整体的形象,则来自赖坊人自信而独特的美学意念。布局简洁,造型精美,大多为砖木结构,整体端庄素雅,传统的双面坡悬山顶于重叠的山墙背后,以中轴线对称分布,面阔三到五间,中为厅堂,两侧为边厢,厅堂前是天井,在以厅为中心的空间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在边厢的左右两侧,起横屋又名护厝一到两直,有的多至三直,横屋层叠而上,状若金鹏展翅,采光通风,换气排水,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的生存空间。形成“前池后台中天井,左右护厝抱正厅”的布局特点。


  同坊各村存留的宗庙祠堂中,所有的柱子均以砖砌辅以三合土“包浆”,上部开榫与木构梁枋相结合,形成真正的土木结合样式,坚固耐牢,持久不损,堪称此类柱梁结构的典范,此种用材方式既节省了木材,又增强了建筑本身的牢靠性,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为赖坊所独有,别处罕见。另外,清流古民居的建筑形式与外观呈现多样性的特点。除传统的以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府院式民居外,在清流的古民居类型中,根据地形山势和漂流走向的不同,还同时存在其他类型民居,如吊脚楼、堡楼等。明末清初和清末这两个时段内,因社会动乱的原因,清流各地出现大量的土堡和山寨,这些建筑以防御性为主,兼有居住功能,是特殊时期出现的建筑类型。清流现存的土堡有邓家田中土堡、灵地新土堡等,现存的山寨建筑由于多在地势陡峭、人迹罕至且易守难攻的高山坡顶之上,所以寨墙部分的防御设施保存较好,较有名的有位于暖水村清宁交界地带的石洞寨,东坑村的太平古寨,长校连环十八寨等。


  三、装饰艺术


  清流民居的艺术装饰是整座房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之一,其装饰用材的优劣和装饰图案的精美与否是门第间伯仲高下的标志物,大凡阀阅世家和殷实之家,均非常注重房屋装修装饰的质量和品位。可以说,这些建筑局部的精雕细刻,是整座建筑的华彩乐章,那些附着在牌坊、石狮、石鼓、抱鼓石、须弥座、鸱吻、角兽、脊饰、门罩、梁柱、瓜柱、垂柱、叉手、漏窗、雀替、斜撑、斗拱、隔扇、檐栏、挂落、栏杆之处的砖、石、木“三雕”艺术,准确、传神,不可替代。这些雕饰与现代的仿制品格格不入。因为它浸透着古人的意念和制作过程中的悟觉,从而轻易超过今人制作的浅薄。木雕多用浮雕、圆雕、透雕和辅之浅刻,巧作雕刻龙凤麒麟、松鹤喜鹊、人物戏文、四时花卉等图案,以赋予建筑的美感和舒适感。


  砖雕主要运用在住宅大门的门楣、门罩、墙面等处。其题材与木雕一样,也是极其广泛与丰富的。包括花鸟动物,及人物为主的包括神话传说、戏曲场景、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等,艺术风格古拙素朴,刀法刚劲洗练,气势恢宏厚实,注重整体的艺术效果。技法一般是浮雕和圆雕,场景紧凑,画面单纯,却富有装饰趣味。石材多为就地取村,以当地产的辉绿岩为主,用于住宅和其他建筑的基座、栏板、柱头和大门的门框、门楣、门槛及门外的抱鼓石、旗杆等的制作材料。雕琢主要运用浮雕、透雕、立体雕等技巧,由于受到了材料的限制及建筑材料功能的约束,区别运用,手法纯熟,表现出一种古拙相实的风格。



  四、文化特点


  在人类的所有创造物中,与之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各类建筑,它是文化物化形式的结晶,代表着人类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各个时期的建筑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历久弥新,不可磨灭。在清流古民居素朴的外表下,沉淀着众多的文化精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门榜文化:在清流的古民居中,大多在正厅的厅头悬挂有一匾,书之三、四字,谓之“门榜”。门榜的内容非常丰富,大抵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昭示本姓氏家庭的渊源。如黄姓的“江夏堂”显示出黄姓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罗姓的“豫章遗风”,昭示了罗姓望出豫章郡。二是显示本家族世袭家风和高贵门第,用以标榜乡里兼激励后人。如曾姓的“三省传家”,张姓的“相国遗风”,钟姓的“高山流水”,王姓的“三槐世德”,杨姓的“清白传家”,黄姓的“叔度高风”等,各以其祖上先贤震烁古今的动人整合为切入点,榜示后人,言简意赅又意蕴深远。


  2.第号文化:在清流古民居的大门门额上,一般均镌刻或墨书“第号”,除直接标明与家族内所出职官名号相同的第号如“翰林第”、“尚书第”、“郎官第”、“大夫第”等字样外,还有大量的充满人文雅趣,涌动翰墨馨香的雅号,这些第号简洁明了,意境悠远,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意趣。如南山村的“瞻衡”、“接白”,长校村的“长庚焕彩”,江坊村的“诒榖堂”,姚坊的“秀挹东山”,赖坊的“迎熏”,“慕荆”、“来清”、“棠棣竞秀”、“彩映庚”、“则荆”等。这些第号,不仅巧妙地点明了大门的朝向,如“瞻衡”,其中“衡”为北斗别称,意寓大门朝北;“彩映庚”,“庚”指西方,意指大门朝西;“迎熏”,熏风南来,昭示大门南开。除此之外,在这些字面中,还有更深的寓意。如“衡”有平正公允之意,“熏”为温暖和畅,“庚”又指多金和五谷蕃署,这些字眼把众多美好愿望融为一体,雅致确当,属神来之笔,显示出古人深厚的人文修养和文字功底。


  总之,门榜与第号上虽仅三四字,然其内容丰富,意寓深远,首先,每一块门榜都是一部“微型族谱”,里面蕴涵大师的历史信息,是客家人尊宗念祖、家族兴旺的标志,也是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民族史的重要史料。其次,“门榜”是客家崇祖意识的产物,分支客居的客家人,可以从“门榜”中汲取力量,树立起“年深外境皆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的进取志向。第三,通过门榜来取得同宗群体的归属感,并提高分支别居者的社会地位。第四,“门榜”具有教育后人的作用。如前所述,很多“门榜”是显示其品格高尚、门风淳朴、艰苦创业,用于垂训后代的,它在造就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品德中,起着不可忽略的积极作用。


  3.和谐之道:在清流现存的多处古民居群落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其建筑内部空间拘谨、密致的布局风格与外部环境的宽松与疏朗形成鲜明的对照,大凡村庄的公共活动部分,如祖祠、坪场、道路、水网及邻里间的房檐滴水、里巷小弄等,它们的界限及四至范围都会受到村民自觉地严格保护。在清流的许多村庄,由于受到地形地貌的囿制,再加之人口的繁衍,很多住户的居所显得窄小逼狭,即使如此,村民也不会因此而侵占邻里的一寸宅基和公共空间。门道的走向,大门的朝向,基址的高低,房屋的等等,都会根据当地约定俗成的规矩,与邻里协商而定。


  同族分支与外姓之间,在安宅、起坟、修祠等事关家族兴衰的大事面前,大家也会坐下来友好协商,本着利已惠人,和谐共生的原则,妥善处理此事,所以,在清流的古村落里仍或看到:除非因上势的高低而造成房屋层次的错落以外,一座民居与前后左右的房屋一般高度均相等,房屋屋角的翘起部分也大多一致而不“出局”。而不同家族的祖祠、家庙等重要建筑,在选址时更是强调彼此间“来龙不二、堂局不冲,消遣和不忏”,各成一局,互不相扰。这种“和而不同,同荣共生”的生存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着先民朴素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正是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与邻为善”的处世之道,维系着千百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健康运转,在创造、保存了大量物资文化遗产的同时,那些附着其上的文化积淀,更让后人沉思和称道。


 
标签: 清流民居

本文标题: 清流民居的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41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