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建筑:不同类型的皇宫门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6-18 13:27:05  来源:话说古建筑
核心提示:皇城建筑的宫门建制是天朝威仪的象征,它凝固着封建王朝的政治礼仪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宫门既阻隔又连通,既有出入口功能,又有标志性功能。深宫之中,法度森严,而管理之严密,也体现在宫门上。

  皇城建筑的宫门建制是天朝威仪的象征,它凝固着封建王朝的政治礼仪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宫门既阻隔又连通,既有出入口功能,又有标志性功能。深宫之中,法度森严,而管理之严密,也体现在宫门上。


紫禁城外朝的正门太和门


  “三朝五门”是宫廷建筑的基本规则,三朝指外朝、治朝、燕朝,五门是中轴线上的五道宫门,不包括偏门、角门。汉代郑玄为《周礼▪天官阍人》作注:“王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古今图书集成》对于五门的解释略有不同:“周制天子有五门,曰皋,曰库,曰雉,曰应,曰路。释者谓:皋者远也,门最在外,故曰皋。库门,则有藏于此,故也。雉门者,取其文明也。应门者,居此以应治也。路门者,取其大也。”可见,天子五门,五门各有意义。在五门基础上,又有九门之说。《礼记?月令》注:古天子九门,一路门,二应门,三雉门,四库门,五皋门,六城门,七近郊门,八远郊门,九关门。这是在皇城五道大门的序列之外,再续以城门、郊门和关隘之门,但后面四门显然已经不是宫门了。


  五门之制,被历代帝王视为古制,即使到了明清两代,“天子五门”的规则依然存活于宫廷建筑之中。明清北京故宫中,天安门为紫禁城正门,沿中轴线向北延伸为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相当于“天子五门”中的皋门,每遇大典,在此举行颁诏仪式,沿袭了宫门阙上颁布法典的传统;端门相当于库门;午门相当于雉门,“雉门者,取其文明也”;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堪称我国古代规格最高的门,门内即是俗称太和殿,太和门相当于应门,应门意谓应治;乾清门相当于路门,其门内是廷,皇家生活区,门外是朝,依次排列保和、中和、太和三大殿。


北京紫禁城端门


  根据等级制度,进出宫门有相关礼仪,出入哪个门,走哪个门洞都有规定。皇城的门楼,门洞概取奇数。居中的门洞,都处在都城的中轴线上,正中者称为天子驰道,只供皇帝出入。门洞的规模,居中者大于两侧者,以区分君臣尊卑。如北京故宫午门有三门,两侧的门不是随便走的,文武官出入由左,而右门由宗室王公通行。宫殿大门高大宽敞,其装饰更是十分讲究,严格遵循阴阳之说,其中阳数之九为天数,格外受到推崇,在宫殿大门的装饰中广泛运用“九”。如天安门门楼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为九条脊,脊背上的小兽共九只,门钉是九行九列,等等。


北京紫禁城神武门


  北京故宫午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紫禁城四座宫门中最壮观的一座,是紫禁城内最高的建筑,同时也是中国最高的一座宫门。午门平面呈凹字形,台高12米,台下正中有三道券门,台的两翼有掖门,是一座明三暗五的宫门。午门在高台之上建有象征帝王九五之尊的九开间、五进深庑殿重檐式屋顶的门楼,俗称五凤楼,煞是壮观。城台两侧凸出的阙,形成相对围合的空间,三面环抱,五峰突出,气势雄伟,高大威严。所谓阙,是建在宫门或陵墓等建筑群前的左右对称的建筑物,具有装饰大门的作用,更是主人身份地位的标志。午门是举行献俘受俘礼的场所,当年高宗平定准噶尔御此楼受献俘礼,诚堂皇上国之风,使藩属望而生畏。午门作为紫禁城的大门,以宏伟的体量与进门之人形成极大的体量差,给人以一种帝王的尊贵威严之感,显示出君尊臣卑的门第等级。在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实际上是在午门下进行廷杖——棒打朝臣,经常有朝臣死于午门杖下,这使午门更增森严。


 
标签: 皇城建筑 皇宫

本文标题: 皇城建筑:不同类型的皇宫门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42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