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要做一个顶流美妆博主,首先要具备十分的耐心,因为唐妆的华丽离不开繁复的程序:敷粉、抹胭脂、画眉、贴花钿、点口脂……
但在化妆之前,有一项准备工作:开额去眉。
唐朝以宽额为美,以至于我们今天在名作、文献中看到的唐朝的女子额头都极为饱满。开额去眉就是将额前的头发及眉毛修饰干净,便于上各种样式的眉妆。
敷粉
开额去眉之后,就正式进入化妆的第一步骤:敷粉。有别于现代的底妆,古代敷的是铅粉,又称粉锡或铅华。王建就曾在《富词》中这样描写女子“卸妆”后的情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意为洗脸之后的水,已经如红色的泥水般,可见敷粉的厚重。
《博物志》中说是商纣王发明了烧铅锡炼粉,让后妃敷面修饰仪容。从古籍记载中来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括了铅、锡、铝、锌等多种化学元素。
胭脂
这种用“红蓝花”制成的鲜红染料,自汉代被张骞引入之后,一直受到女子的青睐,随着制作工艺越来越好,它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美妆单品。
唐 佚名《弈棋仕女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抹胭脂就类似于如今涂的白里透红的“腮红”,擦于脸蛋两颊。
据说起源于匈奴国境内的焉支山,后经汉代张骞带入中原,用焉支山上一种名为“蓝红花”的花朵研制而成,后多用粉色、红色的花瓣制成。
而且抹胭脂也多有讲究,样式众多,比如有酒晕妆、飞霞妆、血晕妆、桃花妆等。
画眉
李商隐诗“八岁偷照镜,长眉以能画”,说明唐朝画眉之风已从“娃娃抓起”,可见流行之盛。
唐代的眉形多样,需要先剃掉原来的眉毛,再用青或黑色颜料,“黛”画出各种眉毛式样。
唐朝女子不注重眼妆,但非常注重眉形。盛唐也是史上眉妆样式最为繁盛的时代。据记载,张泌的《妆楼记·十眉图》中就出现了十种眉妆,一曰鸳鸯眉,又叫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楞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十曰倒晕眉。
如同唐代女子追求的“丰腴为美”的开放理念,她们的眉形也开始多种多样,细数这些眉形,就是不下十种。
唐朝眉式
盛唐时期盛行蛾眉。李贺的《房中思》曾提到:“新桂如蛾眉,秋风吹小绿。”蛾眉眉形极其短阔,末端上扬,看着就像飞蛾的翅膀一样。由于蛾眉酷似新发的桂叶,也叫桂叶眉。蛾眉的流行也因唐玄宗的喜爱达到鼎峰,唐玄宗曾经最宠爱的梅妃在《谢赐珍珠》中怅叹:“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唐朝眉式
而晚唐盛行鸳鸯眉,搭配乌唇、赭面,在当时被称作“元和时世妆”。
面饰
唐朝妆容有各式各样的面饰,唐朝女子善于将自己妆扮得如花似玉,或以奇制胜,逞奇眩异,面饰就成了唐朝妆容的灵魂。
额黄额黄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毛笔蘸黄色染在额头。另一种则是用金黄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贴在额头上。这种装饰从涂金的佛像上得到的启发,并逐渐形成了风习。大诗人李商隐也提到:“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花钿
花钿又称“花子”、“媚子”,贴于眉心,形状多样。
花钿并非用颜料画出来的,而是用不同材料剪出来的。据记载,用来剪花钿的材料千奇百怪,有金箔、纸、鱼鳃骨、茶油花饼等等,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剪成后可收藏在状奁(lian)(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内。
唐代花钿的主打色系有红、黄、绿三种。形状种类繁多,有圆形、石榴花形、三叶形、桃形、梅花形、宝相花形、及花鸟虫鱼等30多种。
斜红除了花钿,斜红面饰也很流行,斜红是眼角两旁的红色面饰,形状犹如玄月。
《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花黄”即指将金箔剪刻出花形,贴在额头上的意思。
面靥
面靥[yè]可以是画的,也可以是贴的。
通常以胭脂点染,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桃杏、星、弯月等,多用朱红,我们常见的形式便是点在嘴角两侧的小红点。
点绛唇
唇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口红”,主要是由朱砂融合动物的油脂制成。唐代女性涂口红讲究娇小,最好看的要数鲜艳别致的“樱桃小嘴”。
在点唇时,往往先以铅粉涂抹整个嘴唇打个底,然后再用口红勾勒出想要的形状,来美化自己的唇形。
古人常用“点绛唇”来描写女子的唇妆。古代女子的唇形多种多样,有半边娇、内家圆、淡红心、小朱龙等,但都属于小巧的唇形。唐朝女子会用各色口脂点染嘴唇,甚至还流行过檀色唇。
发髻
最后一步,唐朝妆容的发髻也极其讲究。垂势的坠马髻、盘绕的云髻、鸟儿展翅般的惊鹄髻,都很具有代表性。
在唐朝,最受欢迎的还属耸于头顶的高髻,高高的发髻代表了人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唐朝女子利用假发,将秦汉魏晋流行的发髻改高了不少。
不过也有人过分追求高发髻,中晚唐盛行的“峨髻”高达一尺以上,因此在晚唐时期,唐文宗为了改善这一风气,还曾下诏禁高髻险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