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民族的文化标识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6-21 11:58:54  来源:典藏中式美学
核心提示: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


  5000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仍流传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缫丝(缫丝是将蚕茧中的蚕丝抽取出来的过程,需要掌握适当的力度和速度,以免损伤蚕丝。)


  染色(染色是将蚕丝染上各种颜色的过程,需要使用天然染料和特殊的染色技术,使丝绸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


  蚕丝织品(丝织则是将染好色的蚕丝织成各种绸缎、纱罗等产品的过程,需要掌握各种织造技术和图案设计。)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中国丝绸博物馆)、江苏省(苏州市)、四川省联合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劳动人民是首先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公元前二世纪与公元前一世纪之间世界上的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汉代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此后“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中国蚕桑丝织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等织造技艺及轧蚕花、扫蚕花地等丝绸生产习俗。


  “扫蚕花地”起源于德清县。当地蚕农为了祈求蚕桑生产丰收,在每年的春节、元宵、清明期间,都要请职业或半职业的艺人到自己家中养蚕的场所,举行“扫蚕花地”仪式。这种民俗活动由来已久,与古代蚕神信仰和祛蚕祟的驱赶巫术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后世流变而成为歌舞。唱词内容多为祝愿蚕茧丰收和叙述养蚕劳动生产全过程,并表演着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捉蚕换匾、上山、采茧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



  2008年6月,“扫蚕花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蚕桑丝织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丝绸被视为高贵、典雅的象征,不仅在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还用于外交礼物和国际贸易。


  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丝绸在中国文化中还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和象征意义。例如,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蚕马神话的记载。相传,古代有一种神马,名叫“蚕马”,它的身体洁白如雪,能够吐出珍贵的蚕丝。这种神马被视为吉祥之物,人们相信饲养蚕马可以带来好运和丰收。



  公元前27世纪,中国的黄帝时代,就有关于蚕桑丝织的传说。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始祖。她发现了蚕能吐丝结茧,便教导人们饲养蚕虫,将蚕丝用于纺织,从此开启了中国的丝织业。这个故事成为后世蚕桑丝织技艺发展的象征,嫘祖也因此被尊为“先蚕娘娘”。


  随着时间的推移,蚕桑丝织技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商周时期,丝织品已成为贵族阶层的奢侈品,蚕桑业也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和贸易逐渐兴盛,丝绸之路也逐渐形成,中国的丝绸开始走向世界。


  丝绸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丝绸的华美和精致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和无限魅力。


 
标签: 蚕桑丝

本文标题: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民族的文化标识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43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