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要有祠堂?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6-25 09:45:51  来源:阮氏谱祠文化
核心提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及政治智慧等文化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及政治智慧等文化精髓。


  祠堂作为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根”与“魂”,在新时代将充分发挥和拓展其功能,让祠堂“活”起来,积极推动祠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孝善文化等文化相结合,让祠堂不仅是建筑坐标,更是精神文化高地,让祠堂转变成“文化礼堂”,是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需求(编者语)。


  在中国古代,家族观念影响相当深远,往往一个村庄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每个家族都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其实在古代,修建祠堂也有等级的,不是哪里都可以建立的,不允许民间立祠。一直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规定做过皇帝或封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为宗祠。



  祠堂,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记录家族传统与辉煌的殿堂,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一座座古祠堂,承载着一代代乡亲子嗣的浓厚乡愁。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根深才能叶茂,祠堂浇灌家族的根,浇灌祖宗,礼敬天地。


  这也是祠堂在深层次的自然实质意义。有了祠堂,中国人更是在几千年历史中把血缘这种人类最天然的联系高度组织化成小团体。你最熟悉的家庭,是一种小型的血缘组织,但血缘关系也有强弱,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是强血缘。宗族,其实是一种以弱血缘为纽带建立的大型组织。所谓弱血缘,就是说,组织内的人们有血缘关系,但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并不是那么强。


  你想想看,基因检测技术出现之前,即便是亲生父子之间,都没什么可靠的办法确认血缘关系,你大概从戏文里看过很不科学的“滴血认亲”。那么,没有先进的检测手段,时间上隔了好几辈、十几辈,空间上隔了若干州县的人怎么认亲呢?中国的宗族组织做到了。它竟然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相隔千里万里,彼此之间只有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血缘关系的人组织在一起。



  除了仪式性的祭祖,祠堂,或者说以祠堂为象征物的宗族组织,还担负着更重要的现实功能。如果你了解一点中国历史就会知道,宋元以后,无论经商还是做官,徽州人都很成功。而且我发现,中国三大商帮,徽商、晋商、潮商,都来自宗族组织高度发达的地区,这之间有什么关联吗?还真有!!!


  首先,宗族可以为成员提供信用背书。有了信用,外出经商成本会极大地降低。


  其次,宗族成员能给同族提供政治保护伞。明清江南的盐业、茶业、酒业、典当,但凡需要ZF特批的,几乎都被有宗族背景的徽商垄断。


  这样一来,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很多人走得远了,祭祀就回不来了,那怎么能够维持宗族的凝聚力呢?还有办法,起名字和修族谱。


  今天父母给孩子起名字,想怎么起就怎么起,但往前推100年,能自由发挥的空间是很小的。姓跟着祖先,中间那个字预先也被宗族规定好了,这叫字辈,也就是说,只剩第三个字可以自由发挥。这有什么好处呢?想想看,茫茫人海中,两个互不相识的宗族成员,靠名字就能知道彼此的辈分。



  光是在名字里打记号就够了吗?当然不够,古代徽州,除了“族必有祠”,还有一条“家必有谱”。家谱体量小,便于分发携带,就成了流动的祠堂。所以,修家谱也是宗族进行组织管理的大事。


  建祠堂、排字辈、修家谱,有了这一整套管理手段,宗族组织才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这确实是中国特有的一套组织发明。中国也因此成为了“家国同构”的超稳定社会。因这些姓氏文化载体传承的家风家教更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让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更大正能量,不断增强家风家教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标签: 传统文化

本文标题: 古代为什么要有祠堂?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43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