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饭局——李渔请吃面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6-27 09:25:21  来源:悦溪奇幻夜
核心提示:清顺治十二年(1655),江苏如皋人李渔客居杭州,成为以专事写作为生的文人,编写传奇、剧本、小说,算得上是清早期最有名的自媒体博主。

  清顺治十二年(1655),江苏如皋人李渔客居杭州,成为以专事写作为生的文人,编写传奇、剧本、小说,算得上是清早期最有名的自媒体博主。


  李渔是戏剧家、作家、美学家,更是一枚懂得享受生活,用饮食养生怡情的头等吃货。


  杭州的衣食住行,南北荟萃。达官贵人,东西往来。商贾贸易,繁华依旧。作为家无恒产,也无官禄的文士墨客,李渔的生计除了写作排戏,便是拜谒权贵,以求温饱。


  到了康熙元年(1662),五十二岁之年他又移家到南京。



  金陵石头城,曾是先明故都,遗老遗少不少,风情味道迥异杭州,在这里的李渔依然依靠卖文为生。


  此时的李渔,日子好过了许多,秦淮区老门东一带,李渔亲手营建了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和文坛名流以及朝廷官员来往极多。


  于是,李渔得以参加的各类饭局甚多。尤其陕西巡抚、甘肃巡抚这样的朝廷大员,也作为李渔的“铁粉”,邀请他前往西北地区采风创作。如此,李渔行走各地,顺便攒了个家庭戏班巡游演出,处处有人当座上宾款待,所出席的饭局更上档次,尝遍了南北风味,也为他日后撰写美食文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大致在康熙七年(1668年)前后,他的两大爱妾,同时也是他家庭戏班的领衔主演乔姬和王姬相继去世,李渔不再培养艺人,家庭剧社宣告解散,生活品质开始大不如前。


  李渔以前的饭局多,他的才华名气自不必说,两大美姬的明星效应也是重要的因素。而今红颜陨落,自己又上了年纪,收入大不如前,迎来送往更是少了很多。


  一日三餐少不了,爱喝小酒的李渔很想有以往推杯换盏的饭局,宾朋满座的酒席。



  可现实却是非常冰冷,只能空自嗟叹。


  当他开始创作并出版《闲情偶寄》,把当年各类饭局上的馔食都记录其上时,很多美食念念难忘,索性亲自动手烹饪,以享口福。


  南方菜蔬鱼鲜样样丰盛,湿热的盛夏最好来一碗爽口的面食下肚,既简单美味,又饱腹受用。


  这时候来往李渔门厅的朋友,也不再是权势之流,多是清寒的文人墨客,所以在吃食上反倒对“粗粮细作”情有独钟。


  南方人吃面条,一般都是油盐酱醋调味入沸汤,然后煮出面条入汤即成,吃起来汤有味而面无味,算不得美食。李渔穿行南北,品尝过很多北方的面食。所以他的厨堂,很是喜欢做两道南北融合的面食,一为简简单单的“五香面”自己吃,一为口味独特的“八珍面”招待朋友。


  五香面的用料是用酱、醋、辣椒末、芝麻屑以及焯笋煮虾剩余的汤汁,都是些不值钱的下脚料。


  李渔的做法却极不寻常。置干面粉于盆内适量,把辣椒面和芝麻屑加入拌匀,然后用焯笋虾的水勾兑酱醋和面,全程不加水。面团揉好醒发后,擀成薄薄面片,再切成细面滚水下锅,捞出即食,不消再加佐料浇头,所有精华都在面里头。



  倘若朋友来要安排的饭局,五香面有点说不过去,就制作一道八珍面。


  八珍面就讲究多了。鸡、鱼、虾都要晒干捣碎,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


  酱醋也用,只是不列入八珍。而且八珍面所用鸡鱼之肉,务取精细肉,稍带肥腻者不用,拌面用汁,加鸡蛋清和入,这样的面条入口鲜香,其味罕见,能吃上一碗李渔八珍面的宾客无不叫绝。


  当然,吃了李渔八珍面的宾客多数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士,捎带着等于给他的新作《闲情偶寄》打了广告,提升销售量。


  《闲情偶寄》包括饮馔部、颐养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种植部、词曲部、演习部八个部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确是李渔剧本小说之外的又一部重头精品。


  康熙十六年(1677),李渔再次搬迁,从南京移家回杭州,着手修建层园。三年后,七十岁的李渔在杭州病故。


  李渔留给世人的,不仅是面食美馔,还有写给孩子们的《笠翁对韵》,写给成人的《肉蒲团》,写给梨园的《风筝误》等等大量精神美食。


 
标签: 李渔

本文标题: 古代饭局——李渔请吃面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44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