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是孔子故里、儒家文化发源地,几千年前,先人们就在这里开始了对器物营造之道的探索,而建筑正是营器大道的综合载体和彰显文明高度的重要标志。曲阜历史上长期与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相毗邻,以鲁班、墨子为杰出代表的能工巧匠和发明家大量涌现,建筑的艺术品性、匠师的传承体系既具有自身的显著特色,又达到极高的技术水平,更保持了难得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都相当罕见。
脱胎于孔府修缮世家的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简称三孔古建)是国内最早组建的古建筑修缮队伍之一,更是国内拥有传承有序的施工队伍、大型料场、坚持囤料传统和岁修保养制度的代表性文物保护企业。始终坚持古建维修“四原”原则,沿袭家传、师传、口传心授、心手相印的传统“传帮带”模式,在屋梁上,在木架间,默默无声而又从容坚定地践行着古建筑维修任务和手工技艺的传承,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推动文物修缮工程与保护性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得三孔古建在技艺传承、工程维修、课题研究、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基地建设等方面业绩斐然,成为我国文物保护工程队伍中一股长久而鲜活的力量。
主要做法
坚持和完善师徒传承模式
师父带徒弟三孔古建现有技术队伍大多出身于古老孔府的修缮世家,从祖、父辈开始就从事孔氏家族建筑的修缮和保养,家传师教,世代相承,坚持传统的“师父带徒弟”人才培养模式,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算代,迄今已传至第五代。他们把施工现场作为技艺传承的课堂,注重手把手地教,一对一的学,让维修技艺和文物保护理念,融入年轻人的内心深处,以老带新,传承有序。
技能比武牵头组织、承办或协办2015年、2016年曲阜古建筑技能比赛,2017年山东省文物职业技能大赛,2018年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2021年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2022年山东省文物职业技能竞赛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参加在山西太原举办的2022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提升了员工技能,锻炼了队伍。
组织工人技能比赛
基地培训成功建成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曲阜分基地和山东省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研究重点基地,利用150亩古建筑材料储备料场,400平方米的曲阜古建筑博物馆和150平方米的官式建筑营造技艺展厅,孔庙、孔府、孔林等施工现场,以及大型培训教室,每年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曲阜传经授课,先后举办三孔古建筑彩绘保护工程培训班、山东省大遗址保护培训班、山东省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技术培训班、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古建筑保护管理培训班、全省文物保护与古建维修高级研修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培训班等专业培训活动,为文保项目的启动、实施、安全生产以及技能人才、管理队伍深造提供了强大支撑。
基地培训
外部培养争取国家文物局、省市文物局培训名额,推荐员工外出进修。近年来,7名技术骨干人员被送到北京进行为期两年左右的专门进修学习,5名施工工人被送到故宫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参加国家文物局、山东省文物局、甘肃敦煌、陕西西安、北京建筑大学等主办的各类培训班的人员更是多达130人次,并组织员工通过网络培训、远程教学等获取专业技能知识。
巧用外脑与多所高校联合设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遗产保护产学研基地(曲阜)、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曲阜研究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北京建筑大学产学研合作曲阜基地、济南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等,通过专业课题研究来培养、锻炼人才。邀请管理学、成功学专家授课,开展头脑风暴,活跃员工思维。
工作室制度加强古建筑修缮技艺和传统文化教育,成立李永革工作室,负责明清官式建筑营造技艺研究;成立王明亮工作室,负责三孔古建筑油饰彩画技术研究;成立孔祥民工作室,负责传统工艺传承以及工匠和技能人才培养,现已升级为齐鲁大工匠工作室。
待遇留人为了提高工人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三孔古建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做了最大努力。发放工人冬闲阶段工资;对获得奖项的予以资金激励;鼓励员工考取各种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直接与工资挂钩;培训进修一律全额带薪,报销交通费、住宿费和学费;鼓励员工发表学术文章、出版专业著作,给予相应补贴。
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培养和锻炼了一支高素质专业队伍,现拥有高级职称专家7名,一级建造师5名,责任工程师17名,责任设计师11名,省级文物修复师11名,山东省技术能手5名,齐鲁大工匠1名,山东省劳动模范2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名,全国大赛一等奖5名,2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审核专家库成员,35人在本行业内从业超过30年。技术团队老中青结合,传承有序,梯次清晰,结构完整,具备了丰富的一线施工管理经验、众多工程实战经历和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先后获得中南海西花厅山东省政府施工管理奖、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典范单位、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先进单位等集体奖项,曲阜颜庙复圣殿落架大修工程、曲阜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工程、曲阜尼山孔庙古建筑群维修工程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奖。
坚守传统技艺
曲阜的古建筑技术和工艺长期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明代中叶达到鼎盛。尤其是三孔建筑群,材质考究,工艺成熟,加工细腻,雕工精细,彩画精美,规模宏大,堪称明清官式建筑中的精品,历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严格形制而又保持自身完整性的传统营造技艺。
三孔古建始终坚守古建筑传统工艺做法。木作方面,沿用传统工具、传统技艺及传统材料,使文物真实性、原真性得到延续和传承;瓦作方面,从灰浆淋制、屋面苫背、瓦顶工艺,到建筑墙体、地面等原材料、原工艺的沿用,与传统做法一脉相承;油漆作方面,一直保留老一辈传下来的传统材料和熬制桐油工艺,熬制的灰油、光油和金胶油,贴金后光亮、饱满、耐久;彩画采用朱砂、章丹、石青、石绿、群青、银朱等传统材料;麻灰地仗则保持了老工匠常说的“桐油加猪血硬似铁”的材料性能,确保了修缮工程质量;每年定时巡查,全面掌握古建筑原状、现状及可能存在的病害及风险点,开展地面钻生桐油、屋面清扫、拔草倒垄、勾抹捉节夹垄灰等常规性检修保养,是国内完整保持岁修保养制度和技术的代表性文保企业。
传统地仗材料制作工艺——梳麻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技艺传承和传播方式,做完一个项目就出版一本书,总结工程效果、活动成果,记录修缮的全过程,为长期深入的研究提供翔实材料和丰富资讯。已出版发行《颜庙复圣殿大修实录》《曲阜尼山孔庙建筑群维修实录》《曲阜孔府西路建筑群维修实录》《技艺之美:2018年第一届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纪实》《空谷足音——山东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专项调查纪实》《曲阜片区石刻文物信息采集技术研究》《曲阜片区石刻文物病害调查及保护修复技术研究》等专业图书。
坚持使用传统材料
长年从我国东北以及俄罗斯等地区购买大量优质红松,囤积3~5年,使其风干出性,充分适应当地的气候、温度、湿度,达到性能稳定的状态后才选料制作。所用砖瓦,经过2~3年以上的自然储存,养成自然温和好用的品性;与窑厂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大提前量和余量,主动向合作方提供对应模具,对土质、工艺等进行全过程监管。在储备料场设有多个大型淋灰池,精选优质块灰,提前淋满灰池,灰膏充分熟化至少一个月后才投入工程使用。
囤积木材料场
师徒传承模式是稳定和壮大队伍的重要法宝通过新老工匠个性化的传承,不仅授受看得见的具体技能,更注重在研习过程中领悟古建技艺的人文内涵和技术精髓,达至整体感悟能力、日新精进能力等思想层面更高层次的跃进。师徒传承制给人以归属感,在稳定的预期中持续提升自身技艺,无形之中加深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文化理解。这也正是现代的课堂集合式教学始终难以完全取代传统师徒传承模式的重要原因。有序的传承,稳定、壮大了三孔古建的队伍,确保了持续科研能力的形成。
传统技艺是立足市场的根本近年来,众多建筑单位在利益驱动下,纷纷打着“市场化”和“政府采购”旗号,以“公开招标”为借口,千方百计挤进古建筑维修工程相关领域,临时组建队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违反文物修缮规律突击施工。这些乱象,不仅危及文物本体安全,也使正规文保企业受到很大冲击。三孔古建不为外界变化所动,始终坚持“四原”原则,坚持传统工艺做法,不断强化内功,经受住了文物载体和时光岁月的考验。
传统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传统的古建筑材料,经过专门的自然储存和处理过程,性能稳定,坚固牢靠,能更好地与古建筑融为一体,经久不衰,大大减少返工维修几率,确保历史信息的完整延续保留。三孔古建的料场,其囤料规模、专业化程度,以及坚持的标准之高、时间之长,在中国古建筑行业有口皆碑,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得到历任国家文物局领导和广大专家的高度赞扬。
三孔古建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编辑出版《曲阜古建筑营造技艺大全》《三孔古建工匠传》等书籍,宣传古建筑修缮艺术,弘扬工匠精神,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这项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