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上较为衰落的朝代,但在经济、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宋代李诫创作的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一书,将当时的木构架分为三种大的类型,即殿堂式、厅堂式、柱梁作。宋代木结构建筑中的木构架的式样,就今日所见,重要建筑多属于梁柱式结构系统的殿堂式和厅堂式。
(一)殿堂式
据《营造法式》附图所见殿堂式都是属于大型建筑,进深八椽或十椽,整体构架由柱、斗栱层和梁架组成,主要特点是殿身的内外柱高度约略相等,施工时可按水平层安装或拆卸。现存实物中如隆兴寺摩尼殿、晋祠圣母殿都是此种类型的结构。
摩尼殿:进深八椽,木构架为“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副阶周匝”。这座建筑物的设计者,将老檐柱间的墙身取消,改砌在周围廊的檐柱间,扩大了殿身的室内面积,故副阶周匝的形式不甚明显。殿身的木构架由两圈柱网组成,老檐柱高8.65米,内柱比老檐柱高起一个足材。老檐柱与内柱上斗栱虽然都是五铺作,但老檐柱上为单抄单昂,在乳栿下正心用柱头枋三层,内柱上斗栱为双抄,乳栿下正心用柱头枋二层,自乳栿底皮计算,二圈柱子的高度应是一致的。如明间构架平梁下用四椽草栿,四椽明栿;两次间构架仅用四椽草栿,而且用两段或三段并接。下层檐构架,进深两檐,乳栿后尾插入老檐柱内,抱厦木构架中的脊檩、金檩都是靠紧殿身,不用棒卯连接。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晋祠圣母殿:殿身木构架为“八架椽屋,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副阶周匝”。内外柱等高,乳栿与六椽栿在内柱中线处对接,实际上是将八椽栿分为前后两段,副阶深两椽,乳栿、扎牵的后尾都插入老檐柱内。由于前廊老檐柱为不落地的“童柱”,故前檐的副阶梁架改用四椽栿,后尾直接插人内柱。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二)厅堂式
与殿堂式最明显的区别是:“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短长”。即内柱比檐柱高出一步架或两步架。檐头的乳栿或扎牵后尾插入内柱,故施工中不能完全按水平层安装或拆卸。依《营造法式》分级,此种式样多用于一般中小型建筑。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属于此种类型
保国寺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木构架为“八架檐屋,前三檐栿后乳栿用四柱”。前内柱比檐柱高两步架直达平梁下,后内柱比檐高一步架乳袱、扎牵后尾都插入内柱,外檐斗供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昂尾斜上两步架。前檐施藻井,其余三面及内槽梁架露明,梁栿底部砍弯做成月梁形式。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
敦煌石窟中,宋代初期建筑的几座窟檐,其梁架式样都是用通檐大梁(檐栿),室内不用金柱,依《营造法式》的分类,应属于厅堂结构。如第431号窟檐,建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面阔三间,明间设板门、两次间设直棂窗。柱间上用阑额、由额,下用地袱,柱头不用普柏枋直承斗。柱头斗栱为六铺作出三抄,檐袱前端伸入斗栱为第二跳华供。檐栿后尾直接插入山岩中,栿上置斗供,短梁支承窟檐顶部。整体结构十分简练。
厅堂式的结构在宋代出现了一种变体,如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的上屋梁架,进深六架檐,脊檩下用叉手、蜀柱、平梁为普通式样,平梁以下由于后金柱升高直达平梁,将整体构架分为前后两部分,后半部长两椽用扎牵、乳袱,前半部用四椽栿、大叉手、蜀柱、驼峰组成一副类似近代的人字形柁架,支在四椽栿正中的底皮下,可能是因为正中放置佛龛的需要而设。从结构上这是一根可以取消的构件,故转轮藏的梁架如采用《营造法式》的名称,仍可以算作是“六架檐屋,四椽栿对乳袱用三柱”
(三)柱梁作
此种式样为廊屋及一般住宅、店铺等小型建筑的木构架,主要特点是不使用斗栱,柱上承梁、檩,相当于清代的“小式”建筑。造型多用悬山顶,或加板引檐(俗称雨搭)。《清明上河图》中所绘许多建筑均属此种结构式样。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
(四)其他
在现存宋代木构建筑中,有些木构架并不明显的属于以上几种式样,多数处于殿堂式和厅堂式之间。如宋代一些中小型建筑中颇为盛行的一种结构式样,即在梁架中采用乳袱与四椽栿在内柱柱头斗栱上对接的方法,内外柱的高度也基本相同。此种式样具有殿堂式施工方便、可按水平层安装或拆卸的优点。最大的特点是能使柱网设计有一定的灵活性,内柱的数目可减可加,位置也可以在梁缝中心线上前后适当移动。单从柱的高度看这些建筑都应属于殿堂式,但从它的整体构造似归入厅堂式更为合适,故在此单列一项。兹举下列三例说明:
青莲寺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平面中减去前内柱,木构架为“六架檐屋,四檐袱对乳用三柱”、内柱比檐柱高一足材,加上柱头斗栱至大梁底皮的高度仍相等。故该殿的四椽袱与乳栿可视为大梁(六椽栿)的前后两段。
永寿寺雨花宫:平面及外观与青莲寺相似,其木构架是“六架椽屋,乳袱对四椽袱用三柱”,唯在前内柱间置门窗做成前廊形式。
初祖庵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木构架为“六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前内柱于柱头斗栱上又立童柱,直达平梁底;后内柱后移124厘米以扩大佛台前的使用空间,故后檐的乳栿实长一椽半,正中的梁实长二椽半,两根梁在后内柱柱头斗栱上斜接,与平接的效果相近,也可使内柱的位置有少许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