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烟水》有曰:“吴门多好山,天平为峻极。”天平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古城西约10公里,自古以来,一直是江南胜地。天平山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祖茔所在,宋徽宗赠其“忠烈”二字。清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天平山为巡行流连之处。因此,天平山逐渐形成了和皇家相关的纪念性建筑。不同于其他苏州园林的小巧精致,天平山古建筑群规格较高,自带雄浑雍穆气象,这份不同寻常在高等级制式屋面上便可略窥一二。
高义园逍遥亭脊饰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自古崇尚礼制,礼的概念体现在政治活动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筑规制中尤为明显。沿屋面转折处或屋面与墙面、梁架相交处,用瓦、砖、灰等材料构成的砌筑物,称为“屋脊”。
脊饰历来是评判建筑物等级高低的重要参照物。通常屋脊式样分殿庭筑脊与厅堂筑脊两类:殿庭筑脊样式有龙吻脊饰、鱼龙吻脊饰;厅堂筑脊分哺龙脊饰、哺鸡脊饰、凤凰脊饰、纹头脊饰、甘蔗脊饰诸式。其中龙吻也称鸱吻(亦称“鸱尾”),为龙生九子之一,宫殿、庙堂建筑屋顶正脊多用,取灭火消灾之意。当然,在古代皇权社会中,龙乃是帝王的象征,普通民宅显然没有在建筑中使用龙元素的资格。
范文正公忠烈庙屋脊为龙吻脊,其得以使用超高规格的建筑装饰,源于古代帝王的恩赐。据史料记载,这座纪念范仲淹的祠庙最初建在距苏州千里之外的甘肃庆阳,是为纪念范仲淹守卫大宋边疆的功勋而建。“文艺天子”宋徽宗赵佶赐名——忠烈,因为范仲淹的谥号为文正,从此它就叫范文正公忠烈庙。宋室南渡以后,宋高宗赵构在绍兴年间将忠烈庙从甘肃庆阳迁至苏州天平山,距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
明正统十年(1445)碑刻中的忠烈庙鸱吻
范文正公忠烈庙龙吻脊(现状)
忠烈庙正脊脊饰(龙)
到了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出于表彰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先后为忠烈庙颁赐御匾。遥想当年,乾隆“学醇业广”御匾与其祖父康熙帝题写的“济时良相”金匾一同高悬于忠烈庙范仲淹享堂,云绕龙蟠,熠熠生辉。而屋脊那一对高耸的鸱吻,更显出范仲淹这位千古名贤在中国历史上不一般的地位。
高义园建筑群在屋脊上频频出现龙元素,是因为这里曾是乾隆南巡途中驻跸休息的行宫,其建筑等级远高于一般园林建筑,使用龙元素脊饰也就不足为怪了。
清《万年一统图册·万笏朝天》(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帝一生六次南巡,四次驾临天平山,苏州地方官府和范氏家族躬逢其盛,先后在天平山修建了高义坊、接驾亭、御碑亭、御书楼(乐天楼)、御座等建筑。
天平山高义园是苏州市内少见的山地园林,高义园核心建筑,为乾隆十五年(1750)所建之南巡行宫。这座行宫无论格局还是细节都非常气派,其建筑布局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宫门处一对门当采用了最高等级的汉白玉,尽显华贵尊崇,行宫仪门则采用了相应规格的哺龙脊,暗示人们这里曾是真龙天子的驻跸之地。
嘉庆年间,行宫大楼被范家后人改成了珍藏皇帝御笔的“宸翰楼”(也称“御书楼”“乐天楼”),乐天楼使用的是鱼龙脊,顾名思义是龙头鱼尾的形象,属于“鱼化龙”一类吉祥题材。
天平山庄东部为始建于唐代的白云庵,宋仁宗赐予范家的功德香火院——白云禅寺,根据《范氏家乘》记载:“白云古刹”原建有山门、无量寿佛阁、大殿、观音殿等四进。但至今仅剩一个大殿的遗址。现名白云古刹,为一组院落式建筑。古刹屋顶采用龙吻脊,脊饰也为龙形脊饰。龙元素装饰题材以不同的形态进行表现,追求丰富多变的装饰效果,这也正是苏州园林建筑的魅力所在。
白云古刹龙吻脊
苏州园林建筑的脊饰和园林铺地一样,不仅形式多样,而且遵循“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除了彰显建筑等级的脊塑外,松鹤、仙鹿、牡丹、如意、蔓草、暗八仙、人物故事等形象或纹样也常被用于屋脊装饰。园林建筑中常见的“文王访贤”象征圣君贤臣的遇合,“渊明采菊”则表达超尘脱俗的志趣,这些都是古时文人喜爱的故事题材。
天平山历史悠久,文脉绵长,由于岁月更迭,现有建筑大多为清同治后重建、新建。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整修,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得到了多次大规模的维修。天平山曾经的辉煌和鼎盛在文献资料中可知一二,现存古建筑的脊饰上也可寻得些许印记,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值得游客朋友们来到天平山细细品味、寻幽访古。(本文摄影:陆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