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廊桥的营造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7-18 13:58:40  来源:中华瑰宝杂志  作者:瑰宝传承
核心提示:我国廊桥的营造,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代,至迟在东汉永平六年(63年)就已有涉及廊桥的题刻。

  我国廊桥的营造,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代,至迟在东汉永平六年(63年)就已有涉及廊桥的题刻。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之虹桥


  中国建筑学家刘敦桢,自小流连于家乡的廊桥间。20世纪30年代,他在西南诸省考察时,对廊桥展开调查测绘,并进行研究,出版了《中国之廊桥》,科学地给出了“廊桥”这一古典建筑类型的概念。


  20世纪50—60年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在闽东北和浙西南进行田野调查期间,发现数十座贯木拱廊屋桥飞架在沟壑河流之上,高兴地赞美其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侏罗纪公园”。


浙江温州泰顺北涧桥


  1989年7月19日,深入到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山区调研的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为乡间的鸾峰桥贯木拱廊桥所吸引,认真考察了解,反复叮嘱要“做好保护”,开地区一级党委主要领导关注木拱廊桥的历史文化与科学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传承之先河。


  20世纪末,桥梁专家唐寰澄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精辟地阐述了木拱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的科学论断,其后在给福建寿宁的墨宝中亲笔题写“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继而,建筑考古学家、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杨鸿勋在考察浙江泰顺北涧桥时评价道:“特别是它的编木拱结构,是运用木材发挥其性能到了极致!这是人类木构的登峰到极之作,说是世界遗产当之无愧。”


  功能特征


  集桥、屋、亭、台、楼、阁于一体的廊桥,与山涧之间、溪流之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完美相融,把桥体的支撑结构巧妙地设置在桥面之下,在桥面空间上营造廊屋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这高度体现出中国人顺应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杰出智慧。廊桥具有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等方面价值,在各方推动中逐渐为社会广大民众所了解。


福建宁德寿宁永康桥


  廊桥首先是桥,其功能是便利交通往来;而为审美、休闲、议事、祭祀等而营造的廊屋,以及其内设有的长凳、神龛乃至戏台等,自然成了当地民众进行休憩、交流、演艺、集会、观景、贸易、祭祀、祈福等活动的集聚之地。向善崇义、尚德重教等文化内涵的植入,传统节日里与廊桥有关的民俗活动的介入,使廊桥具备了公共文化空间属性。廊桥从满足通行、避风躲雨的场所,延伸为当地民众的精神寄托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信息和社会文化记忆。


  廊桥承载着高超的工匠技艺与智慧,传统廊桥营造技艺具有完备的发展脉络。其中贯木拱廊屋桥营造技艺为中国独有,有序地在福建和浙江传承,以此种技艺营造的廊桥有100余座,其中福建占70%左右。现存的福建、浙江一带大跨度贯木拱廊屋桥,称得上是《清明上河图》虹桥营造的活化石,见证了宋代先进的木拱桥梁营造技艺在中国并未消失,而是真实地在闽浙地区代代传承,且达到了新的技艺发展高度。尤其是寿宁县博物馆征集、收藏的清代和民国时期贯木拱廊屋桥建造约定,内容涉及贯木拱廊屋桥的规模结构、营造性质、技术要求、工匠责任、造价兑付和违约责任等,是当今进行科学研究和技艺传承的重要依据,全国少有。


 
标签: 中国廊桥

本文标题: 浅谈中国廊桥的营造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49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