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中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小时候,长辈总说七夕晚上在葡萄架下,可以听见牛郎织女说悄悄话。适逢七夕至,让我们一起跨越河汉,走进古人的浪漫故事。
01、拜织女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乞巧节、女儿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月七为七姐(织女星)的诞辰,拜织女祈福、乞巧是七夕的重要习俗之一。
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于是每逢七夕,古代的女子们都会在星空之下搭起供桌,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向织女祈求智慧、巧艺和美满姻缘。
02、穿针乞巧
《七夕词》
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节,女子们通过“穿针乞巧”、“丢巧针”、“浮针取巧”等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手巧的向往。
其中,“穿针乞巧”是最普遍的乞巧方式。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巧越多。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即描写了长安城的七夕之夜家家乞巧、户户穿针、朝野上下共庆七夕的盛况。
03、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古代一种流行的乞巧方式。喜蛛,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被古人当做喜事之兆。
每年七夕之前,女子们四处寻找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开盒子,如果发现蜘蛛结的网又大又漂亮,就代表着盒子的主人会成为灵巧的女孩子。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曾记载,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04、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种油炸小点心,《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靥儿”、“果实花样”。
北宋时期的巧果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先将发面团放入具有石榴、苹果、小鸡、小猪等各种花形图案的模具中,再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
因“巧”和“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05、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供奉的小泥偶,后来成为儿童玩具。它用士木等雕塑成可爱童子的模样,并穿上漂亮衣饰,是女子们七夕“乞子”的必备神器。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06、晒书曝衣
古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盛行。东汉《四民月令》记载,每到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
古时传说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发霉,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东晋名士郝隆晒书的逸事。七月七日,郝隆见富裕人家暴晒绫罗绸缎,就仰卧太阳下,露出肚子。有人问,你这是干什么呢?郝隆答,我在晒腹中书,花样夸自己,肚里都是学问。
07、拜魁星
古代文人还有七夕拜魁星的风俗。农历七月初七,这天不仅是织女的诞辰,还是“魁星”的生日。
“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佑我科举登榜首,供神猪头代三牲。”七月七日,女子忙于拜织女,祈求心灵手巧,而男子则忙于祭魁星,以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
08、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
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七夕节发展到今天,仍然充满着浪漫色彩,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对于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年轻男女会选择在七夕节表白或领证结婚,让牛郎织女见证自己矢志不渝的爱情,祝大家有情人钟情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