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建筑的消防设计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8-15 13:32:57  来源:《中国消防》  作者:张柱红
核心提示:由于我国古建筑绝大多数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多采用松、柏、杉、楠等,所以其耐火等级很低,具有特别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条件。

  由于我国古建筑绝大多数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多采用松、柏、杉、楠等,所以其耐火等级很低,具有特别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条件。在发生火灾时,整个建筑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而屋顶严实紧密,内部的烟热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迅速导致“轰燃”。


  古建筑的梁、柱、椽等构件,表面积大,木材的裂缝和拼接的缝隙多,再加上大多数通风条件比较好,有的建筑更是建在高山之巅,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快,燃烧猛烈,极易形成立体燃烧。但我国古代建筑中也大量运用古代防火技术,使得大量木质结构的古民居能够完好地保存至今。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安徽省的宏村,最早就是因为防止火灾而建成的。


  明朝万历年间,汪氏族人出于防御火患的心理,集资在村南面开挖了一座人工湖,在风水师的指点下,按照仿生学的原理,精心构筑了一个奇特而又很具科学性的“牛形村落水系”,那流经家家户户门前九曲十八弯的370余丈水渠状似“牛肠”,月沼和南湖形如“牛胃”,配上状如“牛角”的参天古树和象征“牛腿”的四座古桥,在蓝天白云、菜花稻田簇拥下,宏村宛如一头耕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宏村水系的巧妙建造,虽然首先是为了防御火患,但围绕全村的流水,不仅给宏村带来了灵气,还方便了生活用水,调节了气候,净化了空气,美化了环境。为加强皇宫的水源建设,古人还在皇宫前建起了具有明显消防特点的“护城河”。像故宫的护城河:紫禁城外有护城河,天安门前有外金水河,太和门前有内金水河。在重要的建筑前引来充足水源,无疑是一种高明的治火措施。



  明代,为保存关系到皇帝威严的銮驾仪仗仓库万无一失,在建筑设计防火上相当讲究,除了仓库沿护城河设置外,还建造了绝对可靠的防火隔墙。每隔7间房屋空出1间,并将这间房屋的四壁砌成无门窗的砖墙;然后,在房间内充填三合土,直到顶部用夯压实。最后,封砖盖瓦。这样,从外部看,是一间无门无窗的房屋;从内部看,却是一堵5米厚的防火墙,实际上是一种防火隔离带。这是我国古人的一大创造,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白墙青瓦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它具有防火和防风的作用。据碑文记载:明代正德年间,徽州城里地域狭小而居民众多,所建房屋鳞次栉比,屋舍之间没有足够间隙,因此,最令人担心的就是发生火灾。火灾有时一年发生一起,有时一年发生几起,令百姓苦不堪言。这里的几任知府曾将火灾的发生归之于气数,始终想不出具体的办法防止火灾。太守何歆上任后,提出了“隆灾在天,防患在人,治墙,其上策也”的唯物主义火灾观。



  弘治癸亥年(1503年)的夏天,何歆以一名御史的身份来徽州做知府,一到任就追查以前的错误做法。他走遍城中街巷,实地察看之后,叹息说:“百姓居住得太稠密了,又没有防火措施来防止火灾,难怪几千几百户人家会在顷刻之间被烧为灰烬啊!”他下令要“五户人家组成一伍,列在第五户的人家将地基收缩一尺六寸作为墙的墙基,不出地基的人家出钱财买砖石、出劳力,违背命令的将判罪”。每天在政事闲暇之时,何歆偕同幕僚走街进巷,为百姓建火墙出谋划策。他向百姓讲述防火规则,晓以利害。不出一个月,徽州城里城外所建的火墙有2000多道。其余乡镇也都严格遵守命令,每处所建的火墙都不低于1000多道。如此一来,大规模火灾发生的频率大大降低。


 
标签: 古代建筑 消防

本文标题: 浅谈古代建筑的消防设计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56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1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