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依山傍水就是风水宝地?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8-20 10:28:48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王振复
核心提示:“依山傍水”是中国古代风水术的一个俗语。所谓“依山”,指城池、宫殿、陵寝、村庄与寺观等的北部为山脉,风水术称为“靠山”;“傍水”,指中国古代宫室及其群体组合环境的南部有水系,最好呈水抱的态势,须有活水环绕。

  “依山傍水”是中国古代风水术的一个俗语。所谓“依山”,指城池、宫殿、陵寝、村庄与寺观等的北部为山脉,风水术称为“靠山”;“傍水”,指中国古代宫室及其群体组合环境的南部有水系,最好呈水抱的态势,须有活水环绕。又,建筑环境的东南部必须有水系,风水术称为“水口”,才算“好风水”。


  中国古代风水学的原理在《周易》。《周易》先天八卦方位、后天八卦方位的人文理念,是风水术的理论基础。气是《周易》的基本易理之一。托名晋代郭璞《葬书》云:“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这里所说的“气”,指人的生命之气,有聚、散两种存在方式。



  《庄子》说:“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活着时气聚,有生命活力;死去则气散,成为所谓“鬼魅幽魂”。气本身,则无所谓生死,或者说气是不死的。古人相信,人死后的气呈散在状态,修筑坟墓等,地理环境如封似闭,为的是让所谓的气,再度“聚之使不散”,不能让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须讲究阴阳和谐而适度的“风水之法”。


  “风水之法”,有五个方面:“觅龙”,指寻找与确定建筑环境的龙脉所在;“观水”,观建筑环境东南部有无“水口”,观环境内的位置、大小、长短、走向与水质的清浊、水流的湍急程度等;“察砂”,观察建筑环境东西即左右有无山脉以及山峦的形态、大小、植被等,此即所谓“左青龙、右白虎”;“点穴”,古时以罗盘测定建筑环境的中心位置即地基所在;“正向”,理想的主体建筑,须坐北朝南。古人迷信,以为“好风水”,须达到“龙真”“水抱”“砂秀”“穴的”“向正”五大要求。



  中国古代风水学关于建筑平面的基本模式为二,原于《周易》先天与后天八卦方位说。“先天”是指: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后天”是指: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东北艮,西南坤,西北乾,东南巽。“先天”的乾、坤、离、坎,为四正卦方位。从南乾到北坤,实际上是整个明清北京的中轴线,同时是明清紫禁城的中轴线,坐落于太和殿中央的皇帝宝座,也安置在这一中轴线上。北京紫禁城的中轴线,确是出于风水的考虑。


  这一中轴线的规划、设计和营造,实际由一条从南到北,许多对称而井井有序的建筑序列来体现的。这便是: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坤宁门、坤宁宫,到神武门。将这一系列建筑的中点,连成一条从南至北的直线,则便是北京城池的中轴。



  这一中轴配以左右对称的平面格局,使得整座明清北京紫禁城,呈现出群体组合的建筑、道路与大型庭院等因素的严正、规矩、有序与大气的风格,象征皇家政治及其伦理等级的恢弘而神圣、严肃而严厉的风格。可见,紫禁城中轴线的设置,不仅仅是风水上的考虑。除此,还有与风水相谐的家国、朝廷最高意识形态上的考虑。


 

本文标题: 为什么依山傍水就是风水宝地?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57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