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瓷,潮汕地区的三大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一,也是传统文化中稀有的特艺品种,是用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剪取瓷片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艺术。
嵌瓷工艺始于明代,盛于清代,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明代嵌瓷的图案、色彩比较简单。到了清末,嵌瓷工艺已十分成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嵌瓷多是以单件的工艺欣赏品为主,镶嵌精工,技术较高。20世纪80年代后,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重修祠堂与庙宇,“下山虎”“四点金”等传统建筑为工匠们提供了新的表现舞台,掀起了嵌瓷装饰的热潮。
汕头嵌瓷
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大寮乡的嵌瓷艺术以许氏家族为代表。
1906年,当地民间艺人许石泉拜被奉为“嵌瓷祖师”的吴丹成为师,学成后把技艺传给子孙及族人,此后世代相传,形成了自具特色的大寮嵌瓷。普宁嵌瓷据有关史料记载和现存古代庙宇、祠堂和民宅的建筑装饰见证,普宁嵌瓷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盛行于清代,清末民初还涌现了一批能工巧匠。
嵌瓷的题材选择广泛,例如装饰在庙宇、祠堂、屋脊正面的嵌瓷,多以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为题材,装饰脊头、厝角头的嵌瓷,多是文武加冠的立体人物。
嵌瓷艺术风格较为写实,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有独特的生产技艺和欣赏价值。嵌瓷工艺美术作品因“历经风吹雨打、烈日曝晒而不褪色的特质”而闻名遐迩,因此被誉为“永远亮的艺术”。
制作工序
塑坯胎
称缚瓦骨。用砖条、瓦片等材料,剪切成所要镶嵌对象的棱骨构件,若立体嵌则要先用铁丝扎好的骨架,后配上用石灰、红糖和草纸调匀而成的灰浆塑好雏形。
剪取瓷片
称剪饶。一般是把完整的瓷器往硬地摔或用钳子敲击,后依裂开瓷片的形状用钳子加工取饶。
镶嵌瓷片
称贴饶,也就是嵌瓷的实际过程了。这会制作的师傅要有一定的造型和色彩基础,作品的档次、水平在这道工序决定。
综合调整
从整体构图、设色、层次、疏密、动态、造型等作各个角度斟酌,该增该减反复调整,如室内部分和单件工艺品加以贴金、描银、钩线,有的还用玻璃珠,胶片点缀。
普宁嵌瓷造型生动细腻,釉彩富丽多姿,尤其质地坚实,久经风雨烈日而不褪色,在年降雨量大、夏季气温高且常有台风侵袭的亚热带地区,为其他装饰工艺所无法代替,是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稀有工艺品种。
由于市场经济和新潮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现代民居趋向楼房化,普宁嵌瓷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嵌瓷艺人的收入也低于普通的楼房装修工,更导致技艺传承后继乏人,急需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大寮嵌瓷历史上主要依附于潮汕的祠堂、庙宇等大型建筑装饰,应用空间大受制约,如今又未形成规模产业,加上有些老艺人已逝世,年青艺人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也多弃艺从商,技艺的保存和传承已面临危机,急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