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古灯始于战国,多为青铜铸造,以燃烧动物油脂照明。
造型上,有模仿日常器物的,比如盛腌菜肉酱的豆、放煮熟饭食的簋、专用祭祀宴飨的鼎。
也有人俑样式的,类似手持长枝的男俑铜灯、骑于骆驼的女俑铜灯等。
还有多枝形的,代表当属河北中山王陵出土的十五连盏灯,每节树枝均可拆卸、游龙、小鸟、群猴、家奴显现其中,趣味无穷。
到了汉代,燃料出现了蜂蜜所制的蜜蜡,灯的构造也有了很大创新。就拿长信宫灯来说吧,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身体中空,内置清水,手臂与灯体形成排烟管道,燃灯时烟溶于水,从而可以保证室内清洁。
此外,汉代还非常注重吉兆,鎏金羊形铜灯对应“祥”,彩绘雁鱼铜灯对应“得鱼”,朱雀铜灯对应“升仙”,都蕴含着极好寓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逐渐取代青铜。形制上,一方面,由于蜡烛的普及,烛台灯开始增多。另一方面,在丝绸之路及佛教影响下,忍冬纹、联珠纹、宝相花纹、莲纹、狮纹等外来纹样,都成为灯饰常客。
再者,动物托盏、圈足宽沿、自带承盘的样式,也变得非常流行。
时至隋唐,燃料又多了熔点很高的白蜡,这是白蜡幼虫分泌所得。同时,彩陶技术被运用得炉火纯青,黄釉、绿釉、红陶、唐三彩纷纷上阵,令灯具观感更显缤纷。
还有一种省油灯,为有夹层的碗型,上层燃油,下层蓄水,通过降温原理减少挥发,可以节省25%到30%的灯油,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
宋元的陶瓷技艺达到顶峰,最具代表的是色泽雅致的青瓷灯、白瓷灯,而且由于家具增高,它们外形小巧,多以碗、盘和钵作灯盏和烛托,十分简约便携。
这一时期,除去之前的动物油脂,便宜的植物油已成为主燃料,所以灯具不再为贵族专有,也进入了百姓家庭。
明清时期,以雕花木架为骨,罩以各色绢纱、彩绘玻璃的六角、八角、十二角宫灯,均代表着古灯制作的最高水平。
比较常见的款式还有烛灯,它汇集了丰富的材质工艺,像锡制、翡翠、粉彩、青花、景泰蓝、金银嵌百宝、铜胎画珐琅等。
而有的灯会做成菩萨、童子样式,传递宗教文化、有的灯会饰以书法、绘画,呈现文人情怀,还有的灯会增添寿字、鱼、蝠、鹿等元素,讨个吉祥说法。
而后,随着电灯普及,古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唯有烛火之光,还停留在过去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