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后人将之与村围及有坚固围墙的民居,统称为“围子”或“围屋”,笔者文物普查中,为区分围屋与祠堂的数据,得出围屋“五个有”的特质:即围屋必须有坚固的外墙、有高耸的炮楼、有神圣的祠堂、有生活的水源、有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满足“五个有”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围屋。
从实际情况看,围屋形态丰富多元,尺度变化跨度极大,有国字型、口子型、回字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式,但现存的围屋平面大都为“国字形围”和“口字形围”方形围屋。围屋建筑中的设计理念,除了普遍具有的基本生活功能设计外,更突出地反映在宗亲一家的向心设计、安全防卫设计、祈求兴旺发达的风水设计等美学设计,融合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
赣南地区原本钟灵毓秀,山水清明,历来崇文重教,入仕、经商都讲究理学,反映在围屋的建造上则是随处可见“忠孝礼智信义”、重祖敬宗以及讲究进退自然的处事方式和“宗亲一家”的聚居观念,因而有围屋必建祠堂,书院。而祠堂的设计理念最能体现客家人以祖宗为核心、聚合家族向心力的愿望。关西新围的家族公共活动场所,当地人称之为“大厅厦”,建于围屋的中央,其梁架垫木、门窗门额、柱联柱础、天花铺地等构件,围屋的主人徐老四尽资财之所及,毕其工艺之所能,精益求精地进行装饰装修,高大的空间和华丽的装饰造就了一种庄严的氛围。
大厅厦,是用于对外接待、家族事务、婚丧喜庆的地方,是围屋最重要、最精华的核心建筑部分,也是围屋人心中最神圣的精神殿堂。整栋围屋建筑都以祠堂为中轴线,中心建筑依次为下厅、前厅、中厅、上厅,与厅并列的三列建筑称为下栋、中栋和上栋。前后三进,五组并列,十四个天井,内间以廊、墙、甬道相连,平面结构严谨、交通复杂,但序列分明,空间、院落组织非常丰富,是客家民居九栋十八厅的布局。其上厅屏墙挂祖宗画像,设有神龛台凳,是家庭商议大事、家祭的庄重之地;中厅是待客、摆酒、公共活动的场所,是围内家人精神依托的中心地;前厅两边专置有朝房,是会客、来客休息的地方;前厅与厅门间还专设一过屏风,谓之“下厅”,是三教九流等闲杂人止步之处。
在关西新围的中心建筑群中,三厅两旁的瓦头脊梁层层低落于祠堂脊梁,与大厅厦连接的边屋,犹如左右臂膀拱卫着大厅厦,靠墙建的偏房、土库、走马楼等建筑无一不面对中心建筑。这种向两旁横向连体发展的建筑脊梁、边屋忽略自然朝向、面对祖宗牌位祭祀位置的设计,是千年客家人形成的崇宗敬祖,公利为大、向心聚居的精神反映,更是建造围屋者祈求后代子孙枝繁叶茂、繁荣昌盛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