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艺术——中国佛教美术史的百科全书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9-01 09:38:43  来源:《敦煌石窟艺术全集》
核心提示: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东端的门户。“丝绸之路”自元代前后兴起,直到16世纪世界海运大通,长期以来从交通史的角度去理解“丝绸之路”,从更深广的历史时空去探索,欧亚大陆存在诸种文明间的多重交通网络,而中国是其枢纽地带。主要有三大网络系统构成。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东端的门户。“丝绸之路”自元代前后兴起,直到16世纪世界海运大通,长期以来从交通史的角度去理解“丝绸之路”,从更深广的历史时空去探索,欧亚大陆存在诸种文明间的多重交通网络,而中国是其枢纽地带。主要有三大网络系统构成。


  一是“绿洲之路”亦称“丝绸之路”


  二是比“丝绸之路”更古老的“草原之路”


  三是南亚与南欧间的“海洋之路”


  敦煌扼河西走廊西部的咽喉,是中国境内“绿洲之路”与“草原之路”的南北交通的网络中心。敦煌保存的丰富多彩的石窟艺术,向我们展示的,其实是欧亚多元文明、中原文明、与河陇文明交融的真实的历史面貌。



  敦煌的开发


  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东端关键位置,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但在中原王朝大规模向西发展以前,几大文明之间的贸易和来往,规模较小,敦煌的地理优势未能有大发挥。汉朝西进的鸿图给予敦煌跃升为中西交往重镇的机会。


  汉代为抗击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在河西推行“列四郡,据两关”的战略部署,派驻大军。中国是重要商品丝绸的生产国,本意在政治军事、结果开通丝路东段,使贸易活动,汇聚到河西走廊,规模大增,成为波澜壮阔的东西来往,而敦煌就在这兴盛的交往中,奠定其枢纽的地位。


  敦煌在河西这个文化混合的空间里,时为辅助,时为先发。扮演了复杂的角色。


  佛教传入中国


  开凿石窟,官员、贵族、高僧以及平民信众在莫高窟、西千佛洞等建窟达四十余窟,敦煌成为佛教传播的沃土。公元前2世纪,佛教从发源地印度向外传播,通过丝绸之路东传。约公元1世纪,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最早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来自印度的僧侣也纷纷到中国传教。汉朝时,儒学是正统思想,政府禁止汉人出家,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影响极其有限。


  汉代衰亡后,中原发生战乱,在长期动荡的环境里,汉朝作为思想支柱的儒学价值观早已崩溃,提倡平等、戒杀、慈悲救世的佛教,正好为饱受苦难的人民带来了光明和慰藉,加上胡族统治者又容易接受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于是佛教得以迅速传播,发扬光大。北魏时期,佛教更是一跃成为“国教”,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皈依佛教,成为佛教发展的直接动力。


  相对于大乱的中原,河西政局较为稳定,中原难民移民此起彼伏,更为佛教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当时佛教主要是沿着丝绸之路先进入河西,再传入长安,后传入江南,因此河西成为首要的中转站,并与长安及庐山并列成为中国的佛教传播中心。


  许多来自西域的胡僧在进入中原前,也地此学习汉语,翻译经典,为佛教向中原传播作好准备,到了北朝,佛教经过北魏大力提倡,在北方蓬勃发展,敦煌地区也大规模建筑佛寺。


  敦煌莫高窟是自北魏到赵宋,唯一的、有系统的人民艺术。敦煌石窟保存的艺术品,有助今天探寻中国中古艺术的轨迹,可以与美术史文献相对证,具体体现中国美术发展的多民族文化贡献。



  石窟保存的佛教艺术


  由于佛教与美术的特殊紧密关系,佛教东传,使中国中古时期的美术界洋溢一片宗教艺术创作热情。当日盛极一时的宗教艺术融合了多种新养分,当时基本是壁画的时代,艺术家主要从事于装饰殿堂庙宇。著名画家求分族属,都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寺庙绘制大型壁画,像唐代名画家吴道子即以画寺观壁画闻名,纸绢画作极少。


  虽然名画家未去过僻远的敦煌,然而依托粉本,潮流风尚传播仍然传到这个地方,因此敦煌艺术是与时代同步的。尤其敦煌石窟保存了几达一千年的丰富雕塑与壁画,文献所载佛教绘画题材几乎都可以见到,是理解中国佛教美术史的百科全书。是探讨美术史发展的无价宝。


  20世纪50年代,学者开始把敦煌壁画和彩塑写入中国美术史。在现存的佛教艺术中,敦煌壁画和彩塑以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及其时代之完整性而成为佛教艺术的代表。更重要的是敦煌艺术的研究已不仅仅限于佛教艺术的范畴,敦煌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两千多彩塑,各时代数量皆丰,可推定它的佛像时代。及显示佛教造像种种发展变化。从佛教艺术的变迁中还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与印度等地的文化艺术交流情况。如北朝佛像具有犍陀罗风格,从菩萨的服饰可看出波斯艺术的特点。印度本土的马土腊等地风格也在敦煌石窟中出现。另外还有北魏以后,以云岗、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艺术对敦煌石窟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原流行的各画派在敦煌壁画中的反映等。


  敦煌石窟艺术是中土古代美术史的活教科书。敦煌石窟虽然是佛教艺术,但对了解中土此时美术的发展,有普遍意义。单以经变画一项为例,经变画来自中土,但当地寺庙罕见保存,名震一时的经变画已几乎不存在,后人难以猜测面目。但是敦煌保留的经变画数量多,品种亦多,是了解各种经变发展的依据,并且知道各种经变出现和发展与中原有密切关联,是佛教经变独一无二的宝库。经变画大型构图的全面场景,巧妙综合了人物、山水、动物、建筑画,是探知当时绘画水准的具体资料。


  人物画


  敦煌石窟艺术自初创到大盛,正值是人物画主流的时代,著名画家都擅长人物。文献所载的当时许多名画家作品,流传至今寥寥可数,像吴道子在唐朝两都画了几百幅大型壁画,这些画史上的著名人物画家名震一时,他们的绘画风格当日亦可能以粉本等形式传到敦煌。


  至于画史上有名的“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的风格,是两种表现衣纹皱摺的方法。“曹衣出水”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把衣纹皱摺绘塑得紧贴身体,有如从水里出来。


  仍是印度笈多王朝流行的佛像造型风格。曹衣出水一说形容早在三国时代的曹不兴的风格,当时印度还未流行笈多王朝风格佛像,一般认为指北齐曹仲达的画风。曹仲达本是中亚人,衣纹贴体本来就是西域风格,曹仲达大加发挥,曹衣出水更为画评家所盛称。回看敦煌,则从最早洞窟的塑像可见到这种衣纹贴体的风格,早于曹仲达。由敦煌的材料不但可以猜想曹衣了水的风姿,而且对这种风格传入中国的时间和影响之迹,可做更深入的研究。



  “吴带当风”指盛唐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人物画线描功夫,称为“吴家样”。他重视线的速度、轻重,表现于人物的衣服飘带尤其突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他的人物画只施淡彩,全仗线描,极致者可以白描不用色彩。


  中唐人物画名家则数周昉,他以仕女画著名,他的仕女、菩萨颇极风姿,衣裳简劲,彩色美丽。他还有一种佛画题材为人盛称,“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即水月观音。


  名家风格之外,在敦煌后期还可以看到印度、西藏人物画风留存,印度波罗蜜王朝的宽肩细腰卷发人物传到西藏,经吐蕃而传到敦煌,这种佛、菩萨造型风格,与元以来藏传佛教艺术,显然有密切关系。


  此外,看敦煌的人物画自然不能不提到飞天,其飞跃活泼的形象在壁画中引人注目,是敦煌壁画中的热门画题。飞天的职能是在佛说法时作歌舞供养或散花。敦煌飞天的造型和印度写实的飞天不同,更强调一种理想的形式美,一种流动之美。长长的飘带,辅以流云,形成了一种流动的韵律。这种形体的流动,又如书法一般,通过线条的流动感面体现出一种畅快面生动的气韵。富有动感。飞天中的不同舞姿,反映出画家表现人体的动态的高超技巧。


  飞天的形象不是敦煌独有,却是敦煌最美,敦煌保存的大量彩绘壁画,令飞天美态得为今人所见,可以想见当年中土寺庙里的名家之作,更会美不胜收,敦煌的飞天,到宋元时期已呈衰落,水墨山水画极美的榆林窟已见不到飞天的身影,从飞天的兴衰,也可以见到敦煌的艺术确与中土同其路向。


  动物画


  宋元以来,中国山水画之外,花鸟也极流行,梅兰寒禽等常是宫延画家的题材,又是文人画家表现心境意趣的媒介。面与花鸟同科的动物画,相比之下,难以称盛。然而在敦煌石窟所见,与山水画关系密切的花鸟画,却未见繁盛。



  虽然孔雀、鹦鹉、鹤等,也是天国世界的常客,但是与宋元以来的的花鸟画气氛不同,这与唐朝墓葬壁画或传世卷轴画中,仕女画背景常有花树为衬的情况,亦有不同,可能与敦煌研究题材属佛画有关。反而动物画也在敦煌的故事画和经变画的背景里,有相当表现。马、牛、象、狮、虎、鹿等常常见诸画中。画风有中原的,也有西域的,有工笔的、写意、白描,也有没骨重彩。从敦煌动物画来看,不免与宋元以来花鸟画异趣,而可以见出更多中古风尚。例如敦煌的马画不少,跟唐朝传世画作和墓室壁画相比,可见唐代是个爱画马的时代:贵族墓中大量马球图、狩猎图,画史记载的画马名家亦有不少,韩干即是画马能手之一,至今有传为韩干的《照夜白图》,敦煌所画的唐朝马,风格也与墓室壁画一致。


  纵览中国动物画史,宋代以前的传世真迹甚少,而且其中尚有后人临摹的,纵加上近百年出土的墓室壁画,也难以得见动物画较完整的面貌。敦煌的动物图像,种类多,技法翻新,系统可靠,是十分难得的画史资料。


 
标签: 敦煌 丝绸之路

本文标题: 敦煌石窟艺术——中国佛教美术史的百科全书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60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