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国之君,统治者往往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取之不尽的财富,天下间所有的珍品,只要想,就会有人想尽一切办法为他找到。
因此,几乎在所有人的印象里,皇帝的生活,往往是后宫佳丽三千,每日享用天下珍馐,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皇帝溥仪曾在自传中表示,做皇帝时的自己甚至没吃过一口热饭。究其原因,不过是为了保命而已。
这是为何?古代帝王为了“防毒”都做了哪些措施?
古代皇帝吃饭时的讲究
古往今来,皇帝这个位置总是被不少王孙贵族所觊觎,在乱世之中,也是不少英雄豪杰梦寐以求的最终目标。
然而,成为一国之君后,却并不能就此高枕无忧。在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同时,皇帝也要时刻警惕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危险。
行刺皇帝的方法有很多,下毒是最为悄无声息的一种,操作也更加简单,往往只要获得“无色无味”的毒药,而后再趁人不备放入皇帝的饭菜之中,便只用坐等“大功告成”就好。
不过,这样的行刺方式,真正实践的人却并没有多少,或者说,能够实践成功的屈指可数。要知道,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422任皇帝。
这其中,仅有二十多位皇帝死于“中毒”,还包括不少因为求仙问道,自行服用“丹药”的,由此可见,“下毒”的行刺手段,虽然简单方便,但成功率却低的过分,而这都要归功于皇室繁杂的吃饭流程。
在不少古装电视剧中都有皇帝吃饭的情节,不是山珍海味,就是有美人相伴,不过电视剧的主要目的在于“故事情节”,并不会将皇家那套完整的吃饭流程一一呈现。
那么,古代皇帝在吃饭时,究竟有哪些讲究呢?
要说起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最高层次的饮食,当属“清宫御膳”为标志。
为了更加贴合皇室尊贵无比的身份,皇帝吃饭被称之为“用膳”或者是“进膳”,同时,不说“吃饭”也是为了能够避免说“饭”这个字,因为他和“犯人”的“犯”是同音。
此外,皇家的厨房,也被称之为“御膳房”,基本上是二十四小时“营业制”,只要皇帝有需求,就一定要满足他的需求。
平日里,倘若皇帝处理政务忘记了吃饭,他身边的内官便会在边上提醒他,到饭点了,该用膳了。
接着,皇帝便会让御前侍卫传膳,总管太监便会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去将御膳房准备好的膳食端来,摆好。
这些菜肴,由御膳房的安排,膳食除了美味之外,还要保证营养均衡,让皇上吃得开心,吃得放心。
当然了,这个菜单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御膳房的人,需要结合季节、皇上的身体状况等等因素,先出一份菜单。
菜单上不仅要写明每道菜所用食材,还要写明每道菜的烹饪厨师,以便核查。而后再交给内务府大臣审核。
审核无误之后,最后“定稿”的菜单才是皇帝的膳食。
这些菜肴在做好之后,会被盛在各式各样的餐盘中,然后盖上,直到皇帝坐在餐桌前,才能够被打开。
但在打开之后,皇帝仍不能直接动筷子,因为流程还未走完。
流程太多,菜凉了
在膳食送达之后,太监们首先会在每一道菜上放置一个银质的牌子,大部分毒素在遇到银质物品时会产生化学反应,使其变黑。
因此,银质牌子的作用便是第一步试毒。
毕竟,都去刺杀皇帝了,所用的“毒”必定不会被轻易查出,“无色无味”只是一个基础,所以,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在银牌之后,还并不能确定“安全”。
在银牌放置完毕之后,由尝膳太监把所有的菜都吃个遍,如果尝膳太监安全,则另外一位太监便会高呼一声“打碗盖”。
在这之后,会有专人将放在菜肴之上的银质牌子撤下,皇帝才开始正式用餐。不过,用餐期间的学问也有不少。
御膳经由外人层层把关之后,接下来就是皇帝自己负责的领域了。
作为“九五至尊”,皇帝在朝臣们乃至百姓们心中,都是具备一定威严的,同时也十分神秘,他们不仅并非喜形于色,甚至可是说是让人捉摸不透。
不被人看透,不让人知晓自己的喜好与弱点,是一个帝王最好的保护色。
所以,在吃饭时,即便是皇帝最爱吃的一道菜,也不能超过三筷子。因为在宫中会有专人记录他每顿饭都曾吃过什么,甚至有些只是浅尝一口都会被记录在册。
而每道菜至多只夹三筷子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即使真的有未被查出的毒,如果皇帝食用的不多,也不至于没有任何抢救希望。
除此之外,皇帝的用膳地点也是不固定的。
在清朝,雍正之前的皇帝,普遍会在乾清宫用膳,之后的皇帝则在养心殿东暖阁。不过,平日里,皇帝偶尔会在宫里“晃荡”,这个时候,他的身边往往还带着几个背着桌子的太监。
如果皇帝想要吃饭,一声“传膳”令下,他们便要将自身携带的桌子摆开,而后由传膳太监快步前往御膳房将皇帝的膳食带来摆放好。
相比早期的宫廷饮食制度,紫禁城城内可谓是相当穷奢极欲。
清代以前的御膳房,在宫中相当于一个隶属皇帝的独立机构,平日里皇帝的饮食都由掌管饮食机构的尚膳监直接负责。
如果皇帝偶尔想要吃些菜单上没有的,需要直接下旨于尚膳监,由尚膳监带着凭证前往光禄寺领取食材才可。
但在清朝,负责皇帝饮食的御膳房归内务府管,如果皇帝需要,则只要吩咐自己身边的内官,再由其层层传达就好。
不过在用膳时的规矩,却也是同样的繁琐,一套流程走完,时间已经过去许久,难怪溥仪会抱怨称自己“根本没吃过一顿热饭”。
然而,即便是如此严格的把控,却也并非万无一失。不过,有些人的死亡,却不能归咎于饮食流程的漏洞。
被“毒杀”的皇帝
公元342年,东晋第三任皇帝病逝,皇位本该由其长子司马丕继承,然而但是的司马丕才刚刚两岁,因此司马丕的叔叔继承皇位。
他的叔叔去世之后,司马丕的堂兄弟司马聃成为了下一任皇帝,然而司马聃的寿命也不长久,才刚当上皇帝没几年就因病去世,他又没有子嗣,因此皇位便重新落在了司马丕的头上。
只是让人无奈的是,但司马丕得到失而复得的皇位时,并不是特别高兴,反而一门心思想着如何“作死”。
当然,在他自己看来,是在“求长生”。只是他所服用的所谓能够延年益寿的“仙丹”,却如“毒品”一般,虽然能够使人健身亢奋,但对身体有害。
整日只知道服用“仙丹”,甚至不愿吃饭的司马丕,逐渐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大臣们震惊于他的变化,纷纷劝他少吃些“仙丹”。
然而固执的皇帝,却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之所以日益变差,是因为自己吃的“仙丹”量太少了,所以反而吃的更加频繁了。
更加让人无语的是,他不仅自己如疯魔了一样服用,还十分“热心”的拉着自己的皇后一同服用。
结果皇后王氏由于服用“仙丹”,先司马丕一步“羽化登仙”,而司马丕则在王氏去世一个月后,也中毒身亡。
同司马丕一样,因为沉迷于“长生不老”而服用所谓“灵丹妙药”死亡的皇帝有不少,唐朝的太宗李世民、武宗李炎、宣宗李忱等,明代的嘉靖帝、明孝宗、明世宗等。
由此可见,靠下毒杀害皇帝难以实行,但如果拿捏他们想要“长生”的心,以统治者贪婪的欲望,或许可行。
不过,真正被毒杀的皇帝,也并非没有。
据专家考证,清朝的光绪皇帝,身体内的毒素远远超过常人,怀疑是被慈禧太后毒杀。巧的是,在光绪皇帝去世当天,确实曾经吃过慈禧派人送去的甜点。
这样看来,即便真的登上高位,倘若手中无权,纵使再严谨的用膳流程,也不过是防了外人而已,如果是身边之人下手,性命仍然难以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