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铎(duó),主要用于悬挂在大殿、佛塔等建筑物的檐角下方,无须敲击,有风自鸣,因此又称“风铃”。
风铎的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它曾被称为“铎”,最初可能用于占卜,也有人用它来判断风向。后来,“铃铎”成为佛教法器之一,被赋予了更多宗教寓意,风铎上一般会刻有经文或咒文,具有祈福或驱邪的用意。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早在北魏时期,风铎就已广泛用于佛塔装饰,并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从造型和结构上来看,风铎通常由铎体、铎舌等部分组成。铎体的材质多样,常见的有金、铜、铁等金属。其外形设计精美,可能会有各种装饰图案或造型。铎舌则通过悬挂或连接的方式与铎体相连,风一吹动,铎舌撞击铎体便发出声响。
在实际应用中,风铎具有多种作用。一方面,它的声音清脆悦耳,能为环境增添一份宁静和雅致。例如,在古建筑的屋檐下,风铎随风摇摆发出的声音,不仅美妙动听,还为不动的建筑增加了动感,使整个建筑更具韵味。另一方面,在古代,风铎也被用于驱赶鸟雀。古建筑的屋顶多采用木头制作,尤其是斗拱叠架处会有许多空隙,风铎的声响可以惊走鸟雀,防止它们在建筑上做窝和产生粪便污染,从而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
在文化意义上,风铎也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它的存在常常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韵味和特色。其声音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在佛教中,风铎的声音被视为西方极乐世界演畅妙法的清和雅音之一,寓意着美好与祥和。
我国有很多带有风铎的传统建筑,列举一二如下:
(1)安徽振风塔
坐落于中国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有“万里长江第一塔”的美誉。它建于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隆庆四年完工,由当时的安庆知府王宗徐主持修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振风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结构,高60.86米,各层面阔与层高按比例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整体轮廓呈圆锥体形。每层檐角均悬以风铎。塔内供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弥勒佛和五方佛,塔身嵌有砖雕佛像、历史神话故事雕像1000余尊及碑刻54块。该塔除了具有佛塔的功能外,还可导航引渡。振风塔的造型和结构集中国历代佛塔建筑艺术之大成,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沈阳东塔
东塔是护国永光寺的附属建筑物,1643年兴工,1645年竣工。建筑风格独特,为藏式喇嘛塔,占地225平方米,塔高33公尺,由基座、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基座为方形束腰须弥座,上下部有方框,中部四角和每面中间有两根石质立柱,柱上雕有宝相花、西番莲等纹饰,每面还有三个壶门,中间置砖雕宝盆和火焰,左右壶门有高大凸起的砖雕雄狮,上框上面三层砖砌圆形坛座,层层内收。在塔基上是宝瓶式塔身,塔身南面辟有佛龛,龛内用木板镶嵌,雕有梵字“南无阿弥陀佛”。塔身上面为一方形坛座,砖砌一十三层相轮。最上部是塔刹,由铜铸空盖、日、月、宝珠组成,宝盖周围也配有风铎,微风吹动,会发出清脆响声。它还曾历经日俄战争的枪林弹雨,见证了中国人民奋力抗击日军的侵略,是历史的见证者。2003年3月20日,沈阳东塔被立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甘肃白马塔
白马塔始建于后秦,相传是为纪念北凉时高僧鸠摩罗什东传佛教,路经敦煌城时死去的白马而修建的。该塔塔身共有九层,高十二米,用土坯堆砌而成,基层呈八角形,以砖包砌。第8层为六角形的坡刹盘,每角挂风铎一只。白马塔建筑雄伟,风格独特,呈现出明代喇嘛塔的风格。其周围绿野碧树环绕,青瓦幽舍相伴,微风吹动时,铎铃声声,是敦煌的一处佳景。1981年,白马塔被公布为甘肃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建筑上的风铎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如驱逐鸟雀、判断风向等,同时也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内涵,当微风吹动时,风铎发出的清脆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