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鸟纹——中国传统纹样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9-10 11:44:05  来源:九州札记
核心提示:在楚文化器物中,凤鸟纹是极具地域特色的纹样,楚人一方面继承、发展了商、西周以来的凤鸟纹,另一方面由于楚民族来源于祝融部落。

  凤凰,雄性的被称为“凤”,雌性的被称为“凰”,总称为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常常作为祥瑞的象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地位与龙相同。


  凤纹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衍生出了不同的形象。如鸾、玄鸟、朱雀等。《小学绀珠?卷十》载“五凤:赤者凤、黄者鹓鶵、青者鸾、紫者鸑鷟,白者鹄”。可见凤凰并非是指单一的某一种鸟。



  凤鸟纹,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在古人的心中,凤是吉祥之鸟。


  凤鸟纹类型


  据记载,楚人的祖先是祝融,《白虎通.五行》中提到:“祝融者,其精为鸟,离为弯。“也就是说凤,鸟是祝胜的化身。


  凤鸟本身就是楚国先民所尊崇的图腾,这点在楚漆器、玉器和丝织品中都得以表现。


  在楚文化器物中,凤鸟纹是极具地域特色的纹样,楚人一方面继承、发展了商、西周以来的凤鸟纹,另一方面由于楚民族来源于祝融部落。


  而凤正是祝融的象征,也就是说楚人是凤的后代。因而凤鸟纹在楚文化中可作为重要的文化象征。


  楚文化凤鸟纹可以分为六种样式,常规单体凤鸟纹、简化的凤鸟纹(S形、C形、X形凤鸟纹)、“龙形凤纹”、”三头凤纹“、“扶桑凤鸟纹”、以及人身凤头的“羽人纹”等形式。



  凤鸟纹演变


  据《史记》记载,,殷商始祖契的母亲简狄,是在吃了玄鸟(即凤)的蛋后,才生了契。


  这就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殷人也就自命为凤的后裔。


  商周时期的凤纹,大多以雄浑、肃穆、稳健而见胜,显示了奴隶制社会的等级森严、凝重保守的风气和当时的审美情趣。


  战国时期是百家诸子争鸣,新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凤纹展现了新的风貌。此时凤纹婉曲秀丽,妩媚多姿;长冠长翼,婉转翩翻,姿态柔美动人。


  秦始皇统一中国,但秦朝国运稍短,所以凤纹在此时期工艺品上的应用不是特别广泛。铜镜方面,秦朝更多的是沿袭战国时期的铸镜工艺,题材与内容承继了战国时期的蟠蝙纹镜。



  汉代最鲜明而富有时代特征的是凤凰、鸾鸟、朱鸟、朱雀等一类神化的瑞鸟纹样。这些凤鸟形体大方,挺胸展翅,高视阔步,气宇轩昂。


  魏晋南北朝时期,凤纹的形式特征在汉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由于当时佛教的盛行而使凤鸟形象注入了新的精神理念。


  隋唐时期敦煌石窟艺术中各时期都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凤鸟纹饰,而隋唐时期相对较多,并颇有特色,主要分布在洞窟内的窟顶藻井、龛楣边饰以及经变画、服饰、器物、建筑等壁画之中,纹饰也多种多样。



  宋艺术特点:追求形似、逼真的艺术效果,造型简练生动,富生活情趣。


  元艺术特点:写实手法、逼真的艺术效果,粗犷,豪放的气质格调,精神飞扬。


  明艺术特点:更加追求工整、纤细、灵巧的作风,民间工艺追求细致、繁缛的一种审美倾向。


  清艺术特点:更加追求工整、写实逼真,多见两两相向的构图。


  历代匠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刻画能力将凤鸟纹应用于宫廷与民间的各种工艺品上多姿多彩魅力四射。


  云锦中对凤鸟纹的描述为“凤有三长,眼长、腿长、尾长”大量栩栩如生的凤鸟纹应用于蓝印花布、刺绣、挑花以及木雕、石雕、砖雕和剪纸等民间工艺品中。


 

本文标题: 凤鸟纹——中国传统纹样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63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