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古建筑,从“这些独特的名词”开始!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9-24 10:56:04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建筑乃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遗产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先辈们凭借智慧与勤劳创造出来的结晶。

  中国古代建筑乃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遗产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先辈们凭借智慧与勤劳创造出来的结晶。


  与我们所熟知的当代艺术以及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当代建筑截然不同。在中国古代建筑的不同层面和门类中,都有特定的词汇来表示其名称,这些名称与如今的语汇存在较大的差别。


  那么,要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就让我们从“这些独特的名词”开始吧!


面阔进深



  面阔:在中国古建筑中,它是对单体建筑开间的一种称谓,也被世人称作“面宽”。


  通面阔:也叫“通面宽”,指的是单体建筑的纵向长度。通常是从角柱到角柱之间的中到中尺寸,其中包括明间、次间、梢间、尽间等各个开间。


  进深:主要是指横向梁架的深度。通过柱子之间的距离以及梁架椽子的数量来确定“进深”的概念。


  通进深:代表单体建筑的横向长度,也就是建筑的宽度,由角柱至角柱中到中尺寸来体现。一座建筑的“通进深”是由若干个开间的进深组成。按照《清式营造则例》的规定:“通进深”以“通面阔”的八分之五来确定。


间的概念



  间:在中国古建筑中是一种空间概念。


  明间:在古建筑单体平面布局中,又被称为“当心间”,是构成单体建筑的基本单位,处在两次间的正中间位置。


  次间:位于明间的两侧,处于两梢间之间。当单体建筑有多个开间时,“次间”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多。


  梢间:也可写作“稍间”。处在次间的两侧,所以有“梢间”的建筑,其单体建筑开间至少是面阔开间五间的布局。


  尽间:是古建筑面阔方向的最后一间。


  台明:中国的古建筑都是建造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就叫台明,台明是台基的主体部分。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伸的部分是台明出沿,对应着屋顶的上出檐,又被称作“下出”。古建筑的上出要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做“回水”。回水的作用是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效果。


  边间:这是江南建筑对开间的一种称谓,和北方建筑的尽间相同。根据《营造法式》记载,“边间”就是房屋面阔方向最边上的开间。


屋脊概念



  正脊:也被称作大脊、平脊,处于屋顶前后两坡相交的地方,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正脊的两端通常有吻兽或望兽,中间可能会有宝瓶等装饰物。


  垂脊:在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的建筑上,是从正脊两端沿着前后坡向下延伸的部分;在攒尖顶中,则是从宝顶至屋檐转角处。


  垂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垂脊上的兽件。一般在垂脊的最前端,外形通常是一个兽头形状,向下垂着。垂兽起到装饰垂脊以及保护屋脊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等级和规格。


  蹲兽:也叫走兽、小兽等,蹲坐在古建筑的屋脊上。一般位于垂脊或戗脊上,在垂兽之后依次排列。蹲兽的数量和种类根据建筑的等级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有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等。蹲兽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屋脊上的瓦片,防止滑落。


  鸱吻:又名鸱尾、蚩尾等,位于正脊两端。鸱吻的形状通常是龙头鱼身或龙首鱼尾,造型较为夸张。鸱吻最早是作为防火的象征出现在建筑上,后来也逐渐成为建筑等级和装饰的重要元素。它可以保护正脊两端的结合部,防止雨水侵蚀和火灾蔓延。


屋面构件



  博风板:也叫搏风、搏缝板或封山板,在宋朝时就被称为博风板。常常用于古代歇山顶和悬山顶建筑中,这些建筑的屋顶两端会伸出山墙之外。为了抵御风雪,人们用木条钉在檩条顶端,同时它也能起到遮挡桁(檩)头的作用。


  山花板:在中国古代歇山顶建筑里,是覆盖屋顶两端三角形山面的木板,紧挨着博风板,上面常常雕刻有花饰。也有采用玻璃贴面来代替山花板和博风板的做法。


  博脊:是一种建筑构件。在我国古代建筑物中,歇山顶在山花板与其下山面屋面相交处平置的脊就称为博脊。


  钉帽:在古建屋面檐口处,为了固定檐头的瓦使其不至于松动脱落,会钉上瓦钉。但因为金属瓦钉容易进水生锈,所以工匠们烧制了瓦顶帽来盖住瓦钉处,这就是钉帽。


  瓦当:在古代中国建筑中,是覆盖在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物,可以防止雨水倒灌。


  滴水:主要的作用是防止雨水回流。一方面能有效防止雨水对檐椽的侵蚀以及雨水渗入屋内;另一方面可以防止雨水对建筑物台基的冲刷区域过宽,让从屋顶上流下的雨水只落在屋檐顶正下方的有限区域内,从而较好地保护台基平整和墙基的稳定,延长建筑的寿命。


  瓦当和滴水,一个防止雨水倒灌,一个引导雨水下流,都是为了保护屋檐,避免椽子腐烂。从使用价值上看,瓦当与滴水实现了完美的配合。


椽飞构件



  大连檐:在清式建筑大木作中是一种构件,宋式则称作“小连檐”。它位于屋檐檐头,安置在飞椽之上,其上皮是瓦口木,呈三角形断面。长度能达到仔角梁端头,会随着翼角翅起而缓缓上升。


  飞椽:在大式建筑里,为增加屋檐挑出的深度,在原有圆形断面的檐椽外端,要加钉一截方形断面的椽子,这就叫“飞椽”,也被称作“飞檐椽”。在宋代时称“飞椽”为“飞子”。飞椽的长短根据出檐深度的需要而定。


  檐椽:即屋檐上的椽子,通常断面是圆形,所以也叫“圆椽”。架在老檐檀和檐檀之上,用来承挑屋檐。


  平板枋:处在柱头和大额枋之上,起到连接柱子的作用,以稳定柱网之间的连接。大额枋:“檐柱与檐柱之间的联络构件”被称为大额枋(依据《清式营造则例》),是横向拉拽构件,上面安装平身科斗拱,是抬梁式梁架所必需的。


  由额垫板:清式建筑大木作构件,是大额枋向小额枋过渡的一种做法。


  小额枋:明清建筑特有的做法,位于大额枋下面,与由额垫板结合。其长度与大额枋相同,但断面尺寸明显小于大额枋,到角柱时有出头与不出头两种做法。与大额枋有相同的作用,而小额枋是由宋式建筑的由额演变而来。


  上槛:也称“替桩”,俗称“门框”,位于两柱间的檐枋或老檐枋之下,是大小式建筑门窗最上层的木框。


  菱花隔扇:是指隔心部分采用菱花图案的隔扇,一般用于外檐门窗之中。菱花隔扇的等级很高,只有在皇家的宫殿、园林、坛庙、帝陵和高等级寺庙建筑中才可以使用。菱花的具体样式有多种,其中以双交四椀、三交六椀最为常见。


  绦环板:隔扇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设置在裙板之上或之下。


 
标签: 中国古建筑

本文标题: 认识中国古建筑,从“这些独特的名词”开始!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66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