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从来在人间,壁画正是如此。
漠北江南,雕梁画栋,跨越千载的画工们手描心摹,涂壁绘彩,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期待、信仰,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成形,妙传神韵。
山西现存壁画面积有27259.52平方米,面积居全国之首,内容自唐至明清,涵盖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中宋、辽、金时期的山西寺观壁画是全国独有的孤品,如被誉为壁画中的“清明上河图”的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被誉为壁画中的“只此青绿”的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等就是我国古代寺观壁画遗产瑰宝和传世奇珍,宋、辽、金时期的壁画宏大庄严与丰富多姿并存、平和细腻与张扬激烈兼有,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感染力、艺术品鉴度和视觉冲击力。
01宋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
开化寺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东北17.5公里的舍利山腰的平台上,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原名清凉兰若寺,北宋时改为开化寺。
开化寺大雄宝殿位于寺正中,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建造,殿内四壁和拱眼壁内侧绘满壁画,总面积为88.68平方米。
开化寺大雄宝殿外景
高平开化寺壁画是我国保存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画工最精美的宋代寺观壁画。
据说一座寺观的壁画,通常会请两批创作团队进行创作,两拨画师分别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创作,最后寺观进行验收,创作能够满足需要的可以获得剩下大殿的壁画工程。根据大殿后明间西平柱上画师郭发题记“宋绍圣三年六月十五日(公元1096年)粉此西壁,画匠郭发记并照壁”,可知殿内壁画乃宋人原作。
壁画在创作中融入大量本土化世俗生活内容,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世俗人物形象,上至贵族官员,下至辛勤的农业劳动者,映射了宋代的社会百态与风土人情,带有浓厚本土文化语义,其中佛传故事,将佛经完全图像化,即便是不识字的信众通过浏览也能看出故事,了解寓意。
殿内壁画中心部分绘制说法图,其余空白处以佛传故事填充,西壁和北壁西次间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北壁东次间绘观弥勒菩萨上升大兜率天经变,东壁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变。
开化寺大雄宝殿内部壁画分布图局部,中间说法图象征着佛陀正在说法,而周围则是将佛陀说法具象化表达出来。
02金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
岩山寺,原名灵岩寺,位于山西繁峙县五台山北麓天岩村。重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屡有修葺。清末民初,该寺院的主殿弥陀殿和山门天王殿以及伽蓝殿、地藏殿等被毁,仅剩下一座文殊殿和东西配殿、禅房、垂花门以及东路钟楼。
岩山寺文殊殿四壁曾满绘壁画,现存壁画面积97.98平方米,但是保存状况不佳。
岩山寺文殊殿,金代遗构,东西两壁有青绿壁画
西壁为佛传故事,描绘了释迦牟尼一生事迹;东壁为本生故事,描绘了鬼子母经变故事,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宋金宫室建筑,为研究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整铺壁画风格接近北宋院体画风,设色以青绿为主,典雅古朴,其艺术之精湛,技法之纯熟,是金代壁画中的佳作。
据西壁南端上方的画工题记,是金大定七年(1167)宫廷画师王逵所作。王逵是北宋御用画师,在开封城破之际,和徽钦二帝一起被虏掠到北方,呕心沥血十余年为金国创作了岩山寺壁画。
03金朔州崇福寺壁画
崇福寺位于山西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该寺创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金代扩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坐北向南,五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金刚殿、千佛阁、大雄殿、弥陀殿、观音殿,钟楼、鼓楼、文殊堂、地藏堂分列东西两侧,现存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其余建筑多为明清遗存
山西朔州崇福寺,主殿不是大雄宝殿,反而是弥陀殿,弥陀殿是比较少见的金代遗构。
弥陀殿内四周墙壁满绘壁画,共计321.02平方米。画题内容主要是佛和菩萨讲经说法。
弥陀殿内景
弥陀殿内设有宽大佛坛,供奉主像三尊,正中阿弥陀佛,两侧的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塑像比例适中,服饰精致,面型丰满,神态端庄,有唐、宋造像之风韵,是金代塑像中的上品。
东西两壁绘制高大的佛像五尊(原为六尊,一尊残缺),佛像身披袈裟,袒胸露腹,结跏趺坐于仰莲法座上,作说法印,壁画上方为飞天,西尽间绘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东尽间南壁分上下两层,绘三佛三菩萨,后壁门榻上绘十六宝观。整个壁画庄重宏伟,气势夺人,画工精细,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
生命从来多姿,画壁之上,精心构思,粉绘描摹。现世悲喜,既曾亲身经历,往生天国,更是梦萦魂牵。画笔所至,山水为之生色,人物得以焕炳。气韵流动,情怀随之铺张,对人间的眷恋,对美好的向往,古今如一,亘古常新。
作为最能切近人性的手段,艺术承载了心性表达的重要功能。一堵墙可以坍塌,一座庙可以倾圯,石窟可以蒙尘,园林可以荒芜,但劫后余生的壁画,却分明昭示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
千年前的衣冠人物,五百年前的车马仪仗,佛光日轮,山林川泽,是众生百态,更是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不分古今,只在人心,得以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