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审美有多绝,感觉随便一个古建构件都可以当艺术品。在传统古建筑中,每个构件名称都是根据其本身的位置、形态、用途等进行命名的,那么你熟悉的古建筑构件都有哪些呢?
脊兽
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
瓦当滴水
瓦当是指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的筒瓦前端的遮挡,也可将屋檐最前端的一整片瓦称为瓦当,瓦面上带着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滴水则是一端带着下垂的圆尖形边,置于屋面檐口板瓦的底瓦,大体呈半月形。
飞檐
飞檐是屋顶檐口向外延伸的部分,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
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一种结构构件,它位于建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由层层交错叠置的斗形木构件(斗、升)、弓形木构件(拱、翘)及斜置的木构件(昂)等组成。清代斗拱分三种:平身科斗拱、柱头科斗拱、角科斗拱,宋式斗拱根据位置则分别称之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
藻井
藻井通常位于室内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绘有彩画、浮雕。
月梁
“月梁”这一名称指的是两个概念,一是指清式卷棚顶建筑架的最上一层梁,叫“月梁”,也叫“顶梁”,二是指做成“新月”形式的梁,其梁的两端(扇)呈弧形、而梁的中段微微上拱,整体形象弯曲得近似新月,所以称为“月梁”,民间又叫“冬瓜梁”。
悬鱼惹草
悬鱼位于悬山或歇山建筑两端山面的博风板下,悬鱼是一种建筑装饰件,保护这些露出的檩条的檩头,大多用木板雕制而成,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所以称为“悬鱼“。“惹草”是古代中国建筑钉在博风板边沿(一般处于檩头位置)的三角形木板。位于悬鱼的两侧,也有保护这些露出的檩条的檩头的作用。
垂莲柱
垂莲柱是一对短柱,因半悬式木柱(与立柱相对)底部有花型雕刻而得名。吊于门檐下,通天不通地,多用于垂花门和门头上,是传统木建筑构建之一。
牛腿
“牛腿”即是支撑屋顶出檐部分的撑栱综合部件。由于撑栱只是由一根单一的木材构成,不仅显的单薄,而且可以供装饰的地方也不多,于是工匠将撑栱后面与柱子之间的三角形空地当做装饰的部位,用一块雕花木板来填充这个空档,将两部完美的结合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被称之为“牛腿”。
雀替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指置于梁枋下与立柱相交的短木,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雀替主要分为:大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龙门雀替、花牙子。
漏窗
漏窗,为园林装饰小品,是我国独特的建筑形式。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中装饰着各种镂空花纹,所以又称漏花窗、花窗。漏窗一般位于长廊与通透的庭院的墙壁上,既增加了墙面的明快和灵巧效果,又通风采光,一举而两得。
抱鼓石
抱鼓石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大门上的一个传统组成构件,被安置在大门门框两侧的下面,用于稳固门扇和平衡门板重力。抱鼓石民间称谓较多,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等。
抱鼓石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徽派祠堂宅门抱鼓石为代表的样式,称之为“螺蚌抱鼓石”。
另一种是以北京四合院宅门(正门或二门)为代表的样式,称之为“如意抱鼓石”。
柱础
柱础,俗称磉[sǎng]盘,或柱础石,通常为坚硬石头做成,宋称为“柱础”,清称为“柱顶石”,它有六个名字,惊不惊讶!一曰础,二曰礩[zhì],三曰舄[xì],四曰踬[zhì],五曰磩[zhú],六曰磉,今谓之石碇[dìng]。它还有一个的外号叫磉盘,或者叫它小名柱础石也行,按照四川的方言叫它石墩子。
栏杆望柱
经常逛古建筑民居或者寺庙,在建筑的台基或者走廊处也经常可以看到栏杆的倩影。它和我们的柱础石有的一拼,名字也是丰富多样的,清代称为“栏杆”,宋代又叫做“钩阑”或“勾栏”。宋代以前文献中的对它的记载还有“棂槛”、“轩槛”、“梐牢”、“阑楯”、“阶槛”、“阑干”。
古建筑中的绝美构件,你还见到过哪些呢?一起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