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脊饰,可分为琉璃脊饰、青瓦脊饰、江南脊饰和藏传佛教建筑脊饰四种类型。
(一)琉璃脊饰
琉璃脊饰都是将预制定烧的脊筒或花纹饰件上房挑脊安装的,分素脊和花脊两类。皇家的宫殿、陵寝都用素脊,脊筒的前后两面不刻花纹,只有枭混(凸凹)的线条,外涂金黄釉色,彰显出皇家建筑的尊贵;花脊用在御园和寺庙。在脊筒的看面雕刻行龙、祥云、花卉,有的在脊上安装琉璃宝塔和福禄寿三星人物等。
官式琉璃的大部分脊饰件有别于地方的脊饰件。地方琉璃脊多满饰雕刻,以博眼球。例如,山西的琉璃烧造技艺历史悠久,其工艺精湛,色彩艳丽,造型繁复精美,千余年来已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官式脊多为无纹饰的素面,表达的是庄严肃穆之感,例如正通脊、三连砖。而在檐角处的端头,也会用到有雕刻花纹的脊件,为庄严的大殿增加了一丝活泼,例如撺头、联半正兽座。脊饰件不仅有防水、保护大木的作用,还可以体现出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等级高低。
(二)青瓦脊饰
青瓦脊饰分两类:一类是用脊筒子挑脊,脊筒前后两面雕刻花卉、龙纹,中部安装楼阁或宝塔;另一类是用板瓦或筒瓦垒成花脊,这种正脊又叫“玲珑脊”。正脊两端作蝎子尾,又称“象鼻”或“探海”。
小青瓦实叠脊与游脊是两种常见的脊饰形式。
小青瓦实叠脊,又称“密檐脊”是指用小青瓦紧密排列,层层叠加而成的脊饰。这种脊饰形式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秦、汉、唐、宋等朝代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脊饰。小青瓦实叠脊采用小青瓦紧密排列,层层叠加,形成整齐的线条。实叠脊造型简洁、稳重,富有立体感,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多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
游脊,又称“飘带脊”是指脊饰两侧呈游动状,形状如同飘带的一种脊饰形式。游脊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隋、唐、宋等朝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古建筑中独居特色的一种脊饰。游脊采用两侧对称的游动状装饰,中间为脊身。游脊造型优美、飘逸,富有动态感,体现了古建筑的艺术魅力。多用于园林、民居等建筑。
(三)江南脊饰
江南古建筑的粉墙黛瓦以其淡雅清丽的风格在中国古建筑中独树一帜,江南古建筑的脊饰也自成一格。中国长江以南古代建筑的脊饰,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内容方面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人物故事几乎无所不包;形式上荟萃砖雕、灰塑、彩画、嵌瓷、书法等多种艺术手法,表现得有境有情,琳琅满目。
江南古建筑寺庙大殿正脊两端多用龙吻,一般筑脊两端用哺鸡脊、哺龙脊、雌毛脊等形式。长江南岸的普通民居一般将脊饰简化处理,多用青砖或小青瓦堆砌,也有少数加以各色碎磁嵌贴于屋脊装饰物的表面,还有的拼组成各种图案花纹,独居匠心,成为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既经济实惠又美观大方。居民中有大量高出屋面起防火作用的山墙,又称为封火墙。山墙顶一般覆以青瓦,仅在山墙脊的结尾起翘,饰以不同纹样。
(四)藏传佛教建筑脊饰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兴起于唐代,经元、明、清扩大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其寺庙又称喇嘛庙,建筑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藏式碉房;一种是仿汉式木构建筑;还有一种是藏汉结合的形式。其中藏汉结合的造型多为藏式高台座、红白色外墙和梯形窗,汉式木构歇山屋顶或金瓦顶。装饰题材有五类:动物有龙、狮、象等;植物有莲花、象征佛说法;器物有金刚杵等,可降魔护法;文字有密宗六字真言;人物有天王、力士、伎乐天女、千手观音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