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粮台:从神话到现实的方正之城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10-28 13:39:57  来源:倪莉工作室  作者:刘亦晨
核心提示:宛丘故城遗址,俗称平粮台、平粮冢、贮粮台。为龙山文化遗址,1979—1980年发掘。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淮阳区东二环路东侧(平粮台大道与宛丘大道交叉口)大连乡大朱村大朱庄西南一个面积50万平方米的椭圆形台地上。

  宛丘故城遗址,俗称平粮台、平粮冢、贮粮台。为龙山文化遗址,1979—1980年发掘。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淮阳区东二环路东侧(平粮台大道与宛丘大道交叉口)大连乡大朱村大朱庄西南一个面积50万平方米的椭圆形台地上。


  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数千年的历史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它不仅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温暖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在这条河流的两岸,是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它们如同阳光下的露珠,闪烁着平凡而又珍贵的光芒。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步,一同走进平粮台遗址,感受这些沉睡许久的文明吧。


  平粮台古城遗址呈正方形,长宽各185米,方向接近正南北,城外有护城河。小城并不大,城内面积仅3万多平方米,墙宽10余米,残高还有3米多,保存状况相当不错。在考古史上,如此方正讲究的城址在中国古代早期实在不多见,当然与淮阳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春秋时期宛丘属陈地,也是传说中伏羲氏、女娲氏与神农氏的建都之地。西周时代,这里气候温润、风景怡人,陈国的俊男靓女,常来这里唱歌跳舞,谈情说爱,这些记载也为古城宛丘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陈风·宛丘》一篇曾描述过这里的动人景象:“子之荡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鼓,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


  历史在这里,不仅浪漫地吟唱着《陈风·十首》,且交出了一份宏大、深邃又生动的时代文化答卷。据发掘,平粮台不仅是一处大型文化遗址,而且文化层堆积丰厚,时代跨度较长,最下层是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层,其上叠压着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层、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层、距今3000多年的二里头(夏晚期)文化层、岳石(商早期)文化层、商周文化层以及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楚墓、汉墓等。此外,还有少量的唐墓、宋墓。


  该遗址于1979年被发现,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二十世纪河南十项重要考古发现”,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大遗址保护“十三五”规划),2020年平粮台城址当选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被评为“河南省百年百大考古新发现”。


  遗址核心古城址,城墙残高3米余,上宽约8—7米,下宽约13米,拐角外圆内方。南北城墙中段有城门,南门道东西侧有土坯墙的门卫房,房门相对;门道路土宽1.7米,其下埋有陶制排水管道。城址年代约距今四千三百年左右。此外,还发现有墓葬、灰坑、陶窑、铜炼碴,以及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此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国家的形成及铜器的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排水系统,是一组距今4500多年前、埋于地下的陶质排水管道。在中国古代,夯土城墙的功能之一,就是防洪。城址南门中间的路土下铺设有三组陶质排水管,剖面呈倒“品”字形,水管节节相套,两端有高差,便于向城外排水。



  更有意思的是南北城墙的中段各设有城门一座,两门的连接线基本上纵向中分城址,已颇有中轴线的味道。南、北门均较窄,南门门道宽仅1.7米,两侧有用土坯垒砌的门卫房,平时应有卫兵把守。高墙深垒,门禁森严,表明这是一处重要的场所。


  平粮台古城遗址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文明社会的出现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新的重要史料价值。


  有专家认可,龙山时代平粮台城址的发现,又使今人相信这里就是太昊伏羲之墟、炎帝神农之都的古宛丘,或有直呼该城为“羲皇故都”者。而平粮台城址方正的布局,也被认为正是由于太昊伏羲氏是先天八卦的创始人,强调围合、序列、有意义的方向以及左右对称等,实际上表达了八卦的理念: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这类推想想当然的成分太多,或者干脆已进入当代意义上的“八卦”的范畴。


  所以,规制齐整,保存完备的平粮台遗址,一经发现,即被写入各大学考古专业教材。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这座古老的城池,已然迈入文明的门槛。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数千年甚至万年以来,先民们在这里遵循着自然的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人们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他们耕种土地,收获粮食,或是在工坊中精心打造每一件器物。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在这些日常生活中,人们学会了合作与分享,学会了尊重与爱,这些都是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4年-201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口市文物考古所联合对平粮台古城遗址进行了连续6年的系统勘探与发掘,累计勘探面积20多万平方米,发掘面积6000多平方米。新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群、车辙印、排房基址、水井、水沟、排水管道、中轴道路及祭祀黄牛、玉冠饰残片、刻有复杂兽面纹的陶碗残片、碳化植物种子等遗址和文物,还发掘清理了几十座战国晚期的楚墓以及汉墓,出土了一大批精美文物。


  从野蛮、愚昧走向文明,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的文物遗址渐渐描绘出曾经的辉煌,考古搭建出现代与远古的桥梁。平粮台古城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起源、早期城市水资源的管理、早期国家的形成、社会分工差异化的产生以及青铜治炼技术发展的历史和源于西亚地区麦作传统下的黄牛如何融入中原传统的粟黍农业体系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四千多年前,这片土地依然走向了更为世俗化的社会,他们自现实生活中发展出社会治理的智慧,较之鬼神,却更崇人力,继承并发展更为严密的礼制实践,成为了“礼出东方”的强大力量。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变化,但曾经的先民,那些温暖的日常生活依然如故。


  在幽暗的时间隧道里,寻找历史深处的熹微光芒。无论怎样的时代都有落幕的一日,星河终将消逝;人们各奔前程,甚至生死陌路;过往种种,都已被时间稀释。周口,这片满天星斗竞相闪耀的中原大地,从文明塑造了中国的地理核心位置。至此,这里的文化各有所长,发展并进,积累起中华文明多元化的深厚土壤。时至今日,平粮台遗址仍在考古发掘之中,相信还有更多惊喜等待着我们。


  那些考古发掘出的珍贵史料提醒我们,无论世界如何变迁,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永恒的。正是这些日常的点滴,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丰富画卷,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能够感受到那份温暖和绵延。



  平粮台的中国之最


  中国最早的方形城


  我国城市的传统形制是方形城,平粮台古城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规划严整的方形城,开拓了中国方形都城建设的先河,可以说是我国方形城的鼻祖,成为后代城市标准形状的模范。


  平粮台城址的平面为正方形,由于其建城的年代最早,所以对后代城市的影响很大。正如陈正祥教授考察我国古代2500座城邑之台得出的结论:“中国城市的形态,绝大多数是方形,在平原地带,特是较小的城,形状常呈正方形。”更好的方形便成为中国城的传统形制,在建城的指导思想上受“天圆地方”影响,平粮台正方形城址的发现,对后代城的形制必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后代城市的标准形状的模式,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必然占据重要的位置。


  中国最早的规划方正、中轴对称格局的古城


  2019年发掘时,在城中部居址区揭露出一段类似路面的垫土层,为细密的白色细沙土,不同于一般的房屋垫土。根据南城门内外路段和城内新发现的这段路面堆积,可以复原一条贯穿古城南北、宽约五、六米的道路,其两端分别对应南北城门,位置居中,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中轴”大道。


  城内布局以这条南北向中轴路相隔,规划严整。城内东南部的全面揭露,确认了多排东西向布局的高台式排房。最初的房屋在生土上成排统一规划建造。单排房屋从城墙内侧20多米处开始,延续60多米,接近中轴线;每排房屋又由三四组多间房组成,所有单间规模均较为相似。最初规划的排房间距15米左右,室外活动面基本串通相连;每组房屋的门向均朝南,布局规整。


  平粮台古城遗址平面方正规整、内部中轴对称的特点,无疑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最早源头,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国年代最早、布局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


  1980年,在平粮台古城南城门的路土下面发现了一组排水管道,由三根管道组成,断面呈倒“品”字形。这组管道现存五米多长,由许多节陶管道组成,每节管道均一头粗,一头细,有榫口可以衔接。管道埋放时,沟槽有一定的坡度,北高南低,易于城内的水向外排泄。2015年,在南门的东门卫房东侧的夯土墙下还发现一条陶管道,这条水管道比较原始,有榫口,仅一端口微敛,另一端口微侈,是建筑城墙时事先预埋的排水管道。2019年,在城内一排东西向布局的排房后墙地下又发现一截陶排水管,西端通向中轴江路东侧的南北向水沟。这样,城内的排水沟、排水管与南门口的水管、域外的围壕就形成了布局科学的古城排水管网。平粮台城址敷设的排水管道,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管道排污水设施,也是我国城市建设史上的一项重要发现。


  中国最早的采用小版筑堆筑法建设的古城


  小版筑堆筑法,即先在城墙的内侧筑一小版筑墙,高约1.20米、宽0.8米,后依小版筑墙由里向外斜堆土,逐层夯打,到一定高度时,小版筑墙与外边斜堆的夯土层呈三角形,然后外边再用横木挡着,由外向内垫土,逐层夯打。在由外向内堆土时,一般来说形成外厚内薄,致使外部夯土逐渐高于夯土墙,使之呈外高内低的斜坡状,然后在内侧小版筑墙的上部再筑小版筑墙,再斜堆土,逐层夯实。如此反复数次,才筑成高大的平粮台古城的城墙。小版筑堆筑法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在生产工具还相当落后的四千五百多年前,此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筑城技术中的一种创造,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中国最早的门卫房


  《淮阳县志》记载“平粮冢,高二文,大一倾,有四门”。但据考古发现,罗出。南、北城门和西城墙中部向外凸出的人工夯土台遗运道家,乐门位置由于受到晚期挖土或水毁原因而破坏严重,尚未发现相关遗述,推测应该是建有四门。其中南城门遣址的建筑形制独具特色,两边各有一座房址,房子依城墙用土坯垒砌,房门东西相对,为两个门卫房,背靠两侧的城墙。东侧的南北长4.4米、东西宽3.1米;西侧的南北长4.2米、东西宽3.3米。门卫房内屋角有灶(烧火痕迹),既可用来做饭,又能冷天取暖,非常方便守门人生活。两房之间的通道宽约1.7米,便于把守。集城墙、域门、门卫房和道路、水沟、陶排水管道等重要遗迹为一体,反映了古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的超前智慧,开创了中国同类建筑设置门卫房和铺设地下陶排水管道的先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设置门卫房和最早铺设地下陶排水管道的古城。


  中国最早的车辙痕迹


  在南城门内早期道路路面上,发现有车辙痕迹。车辙宽0.1-0.15米,深0.12米,最明显的一条长达3.3米。其中一组平行车辙间距0.8米,研究认为是双轮车的车辙印迹。该段东西向道路向东延伸并转弯向南,直通南城门。


  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这些车辙痕迹的绝对年代不晚于距今4200年。这可能是我国年代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相比,将我国双轮率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中国最早的都城


  (史籍记载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先后在此建都)


  《左传.唱公十七年》记载“陈,太昊之虚也”;《纲鉴易知录·五帝纪》“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继天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作都于陈....帝崩,葬于陈”、“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代伏羲氏治天下....都陈,迁于曲阜”等等。我国古代史料多有“太昊伏羲氏都宛丘,炎帝神农氏继都于太昊之旧墟”和“陈有宛丘”的记载。


  平粮台遗址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史书的记载是真实的。当年,太昊伏羲氏带领先民在这里定居筑城,画卦结绳、渔猎畜牧、繁衍生息、创造文化,开创了中华早期文明。之后,炎帝神农氏部落又在此定居生活。可以说,平粮台古城遗址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座有史书记载的太昊伏羲和炎帝神农的都城——宛丘古城。


  中国出土越王剑最多(4把)的遗址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领兵攻陷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焚毁楚王祖坟夷陵。楚顷襄王流亡城阳(今河南信阳楚王城),继而又迁都至陈城(今河南淮阳),称“陈郢”。楚国在陈建都38年间的时间里,楚国的顷襄王和众多的王公大臣去世后都埋葬在平粮台一带,越国贵族向楚国贵族进贡的越王剑等贵重物品也随葬在这里。


  其中,楚顷襄王的墓(马鞍冢)就在平粮台东侧1公里处被发现发掘,出土了大型车马坑等遗址。止目前,已知公开发表的越王剑全国共7把,平粮台已出土镌刻有“越王”铭文的铜剑4把,其中一把系越王勾践的第四代孙越王不光的剑。另出土无铭文的类似剑十几把。


  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三角裤头标本


  在古城遭址上一座西汉墓里出土的泥质镇墓兽,是中国最大的泥质镇墓怪兽(偶人)。真人比例,跪坐姿态,通高120厘米,鹿角、鹿耳、人面、深目、高鼻、张口、赤裸上身,下身穿黑色三角裤头,双手伸直作阻拦状态。镇墓兽置于墓道中,目的是为了辟邪,它是楚人“信鬼好祀”风尚的一种反映。该兽下身穿的三角裤头(黑漆彩绘的,不是麻布或丝绸质地的),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内裤(三角裤头)标本,将我国使用内裤的历史至少提前到汉代。


  中国有史籍记载最早的娱乐场所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舜帝后裔妫满于陈,建陈国,筑陈城,是为陈胡公。胡公的夫人,也就是周武王的大女儿大姬经常带人到这里举祭祀活动,吸引陈国平民百姓纷纷来这里聚会玩乐,唱歌跳舞,谈情说爱,成为陈国人的游玩胜地。在那时,这里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季,经常鼓声震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诗经·陈风》为我们描述一幅盛大的古代版广场舞情景。如:


  《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翱。”


  《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榖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榖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标签: 宛丘故城遗址

本文标题: 平粮台:从神话到现实的方正之城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73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