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留下了数不尽的古代建筑。但由于战乱和其它原因,能够完好保存到今天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国古建筑多种多样,从古建筑功能上分类,可以划分为:民居建筑、宫殿建筑、坛庙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陵墓建筑、城市建筑、设施性建筑、其他建筑等九大类。
1.徽派民居--徽派建筑流行于古徽州,包含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等。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广泛采用砖、木、石雕等装饰艺术,整栋房屋雕梁画栋,色彩优雅,非常唯美,是江南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2.福建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土楼用夯土墙承重,一般是圆形或方形,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一般是聚族而居,大型土楼可以居住数百人。主要分布在闽西南的永定、南靖、诏安、平和和粤东的饶平、大埔、蕉岭等地。
3.陕北窑洞:窑洞创造性地利用黄土高原的有利地形,凿洞而居,冬暖夏凉,是天然的绿色建筑。窑洞大多用石头或者砖头砌成,顶部覆盖厚实的夯土,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与一般的四合院非常相似。
4.云南古民居:在古代云南,经济、文化要冲之地,形成了独特的土木建筑。以方石筑基,稳固长久;门、窗、墙多以木雕和彩画来装饰,形象优美。建筑格局分为“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颗印”等形式。“一正两耳”是一幢两层楼边上再挂两间平房;“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两层楼房,和一面照壁的结合,大门开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两层楼房的垂直配合,围出一个大天井,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又围出一个小天井,并附一个楼阁,合计为五个天井。
5.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这类建筑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一种房屋,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的山区。湘西吊脚楼分两层或多层形式,下层多畅空,里面多作牲畜棚及储物;楼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这些廊子的柱子有的悬空不着地,故称之为“吊脚”,廊子重量完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地不平我身平”的哲学思想。
6.藏族碉房:碉房是藏族地区常见的民居,用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底层可以作牲畜房,二层可作居室、储藏室等,三层一般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各地碉房风格也有不同,拉萨的碉房多为内院回廊形式,而山南地区的碉房则多有外院,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进入户外活动。但所有的碉房楼顶都是平顶,人们可以经常在楼顶活动。
7.四川民居: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
四川四合头或三合头,既有北方封闭型的四合院特色,又兼有南方的敝厅,敝廊和封火墙。富贵人家的大宅院还有花园露台和戏台等配套设施。天井院是四川古民居的一大特色,既采光,又通风,是纳凉歇息的“共享空间”,比较著名的有位于川南黔北结合部的尧坝古镇。
8.山西大院:山西大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山西晋中大院融合南北建筑文化,以深邃富丽著称。雕梁画栋,巧妙装饰木雕、砖雕、石雕,熔绘画、书法、诗文为一体,称得上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
9.广府民居:广府建筑的大部分村落都是梳式布局和三间两廊式的合院。梳式布局是指整个村落以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以宗祠为核心,同时,村前有水塘是所有村落的共同特点,水池边种上大榕树也是惯例,榕树之下的空地是仅次于宗祠的重要交流场所。
三间两廊式的合院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延续,只是因历史、地理条件而发生了变化。“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其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三间房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房屋即为“廊”,“两廊”一般用作厨房或门房。
镬耳屋也是广府民居的特点之一,其建筑瓦顶建龙船脊和山墙筑镬耳顶,用于压顶挡风。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镬耳的山墙可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
10.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有钱人家,可建多进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以中轴对称,大门开在院之东南,不与正房相对。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坎宅,必须开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在东南方向开门财源不竭,金钱流畅,所以要做“坎宅巽门”。这是根据风水学说决定的,只有北京周围才是这样做法,其它地方的民居房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