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家具中,榻(tà)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榻,作为一种既具实用性又具艺术性的家具,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一、榻的历史渊源
榻,义为“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在春秋战国时期,榻就已经出现。那时的榻较为低矮,主要用于坐卧。随着时间的推移,榻的形式不断演变。到了汉代,榻的种类更加丰富,有独坐榻、合榻等。独坐榻通常供一人使用,合榻则可以容纳多人。汉代的榻在装饰上也较为简洁,多以漆绘为主。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榻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代的榻宽大厚重,装饰精美,多采用雕刻、镶嵌、彩绘等工艺。
晚唐 莫高窟壁画《巫舞》中的榻
宋元时期,榻的风格逐渐趋于简洁、素雅。宋代的榻造型简洁大方,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装饰上多采用素漆或木纹,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元代的榻则在继承宋代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蒙古族的文化特色,造型更加豪放大气。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鼎盛时期,榻的制作工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明代的榻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多采用硬木制作,如黄花梨、紫檀等。明代榻的装饰简洁而不失典雅,常常采用雕刻、镶嵌等工艺,体现了明代文人的高雅品味。清代的榻则更加注重装饰,雕刻工艺更加复杂精细,多采用满雕、透雕等手法。
清《乾隆皇帝行乐图》
二、榻的种类
(1)罗汉榻
罗汉榻是一种三面装有围板的榻,又称“弥勒榻”。罗汉榻的造型独特,通常较为宽大,可以供人坐卧休息,也可以作为临时的床铺使用。罗汉榻的围板上常常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如花鸟、人物、山水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贵妃榻
贵妃榻又称“美人榻”,是一种专供女性使用的榻。贵妃榻的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通常较为小巧玲珑。贵妃榻的一端常常设有扶手,另一端则微微翘起,形似月牙,给人一种优雅、柔美的感觉。贵妃榻的装饰也较为精美,多采用刺绣、彩绘等工艺,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和细腻。
(3)榻床
榻床是一种类似于床的榻,通常较为宽大,可以供人睡觉休息。榻床的造型简洁大方,多采用硬木制作,如黄花梨、紫檀等。榻床的装饰也较为简洁,多采用素漆或木纹,体现了一种自然、质朴的美感。
三、榻的尺寸
榻的尺寸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类型中会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榻的尺寸范围。
(1)单人榻:长度一般在180厘米到200厘米左右。这个长度能够满足大多数人躺卧的需求,同时也方便放置在卧室、书房等空间。宽度通常在70厘米到90厘米之间。这个宽度可以让一个人舒适地休息或坐卧,不会显得过于狭窄或拥挤。高度约为40厘米到50厘米左右。这个高度比较适合人们上下榻,同时也能与其他家具搭配协调。
(2)双人榻:长度一般在190厘米到210厘米之间,与单人榻相比略长一些,以适应两个人同时使用。宽度通常在120厘米到150厘米左右。这样的宽度可以让两个人有足够的空间躺卧或坐靠,不会互相干扰。高度和单人榻类似,在40厘米到50厘米左右。
(3)罗汉榻:常见的长度在200厘米到220厘米左右。罗汉榻一般较为宽敞,适合用于休闲、会客等场合。宽度一般在90厘米到110厘米之间。宽度较大,能够容纳多人就坐或躺卧。高度大约在45厘米到55厘米左右。这个高度既保证了舒适度,又能体现出罗汉榻的庄重与大气。
三、榻的文化内涵
(1)礼仪文化
在中国古代,榻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种类的榻,坐卧的姿势也有讲究。在正式场合,主人通常坐在榻的中央,客人则坐在榻的两侧。这种礼仪规范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交礼仪。
(2)文人文化
榻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人雅士常常在榻上读书、写字、作画、品茶,榻成为他们追求精神自由和文化修养的场所。许多文人还在榻上留下了千古名句和传世佳作,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里的“床”大概率就是指“榻”。
(3)审美文化
榻的造型、装饰和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中国古代文人追求自然、质朴、简洁、典雅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在榻的制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榻的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装饰简洁而不失典雅,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