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朝历代女子服饰特点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11-28 15:56:10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华夏衣冠,是华夏文明的缩影。纵观历朝历代的服饰,可谓各有特色。今天女子雅学带你看看中国各朝历代女子服饰特点。

  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华夏衣冠,是华夏文明的缩影。纵观历朝历代的服饰,可谓各有特色。今天女子雅学带你看看中国各朝历代女子服饰特点。


  秦汉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制,以深衣形制为最正规,《后汉书?舆服志》记:贵妇入庙助蚕之服“皆深衣制”。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


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的襦裙实物还原图示


  汉乐府诗《陌上桑》中写罗敷女“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襦是一种短衣,下身配裙,这是与深衣上下连属所不同的另一种形制。汉裙多以素绢四幅,连接拼合,上窄下宽,一般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民族交流与融合,中原地区服饰状态也有很大的改变,褒衣博带成为社会着装风气。


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


  女子服装主要为襦裙,由短襦和长裙搭配组合服装样式,形成上俭下丰的服装风格。南朝宋、齐、梁时期,大袖长裾服装盛极一时,当时妃后的袖子是以前的两个宽度,裾长也是原来的两倍。梁朝吴均《拟古四首?携手》诗:“长裾藻白日,广袖带芳尘。”描写了南朝妇女宽衣大袖的状况。


  隋唐


  隋唐时期的服饰,在中国服装史中是最为丰富多彩的。隋朝服饰样貌基本承袭南北朝时期特点,为承前启后的阶段。女子多着小袖高腰长裙,发式上平而较阔,贵族女子着大袖衫,外披帔子。


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


  唐朝女子日常服装,上衣为襦、袄、衫,下束长裙。初唐时盛行窄袖襦裙,上穿窄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腰间系扎丝帛。盛唐以后女子服饰中出现一种“绮罗纤缕见肌肤”的服装,上身以裙腰上提遮住胸部,外层披挂轻薄纱衣,这种装扮在中晚唐贵族妇女中特别流行,并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


  宋元


  宋朝服装一改唐朝旷达华贵,恢弘大气的特点,服装内敛保守,清新典雅,流行瘦长,以窄为美。女子裙式修长,襦、袄较短。除了襦、裙外,还有一种常服,称为褙子(背子)。这是一种长外套,一般为长袖、直裾样式,下摆两侧开长衩。女式的褙子有长有短,短的到膝盖上方位置,长的直至脚面。


南宋 陈清波《瑶台步月图》


  元代汉族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较瘦削的褙子、衫襦等,下穿多褶裙。后来受蒙古族妇女衣裳的影响,穿一种黑褐色粗布或绢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带的长袍的人渐渐多起来。另外,这一时期在汉族中还流行各种单、夹棉的半臂。


  明清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明代女子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服装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在宋代盛行的褙子,至明朝沿袭下来,明代的褙子又分宽袖褙子与窄袖褙子。


  清代满族人多为贵族,满族妇女多穿旗装,穿花盆底的旗鞋。清代初期的汉族女子主要穿戴明朝款式的衣衫,只是袖子和衣服日益宽大,富裕之家还会在衣服外面镶上图案,以示尊贵。


清冷枚《春闺倦读图》


  民国


  民国时期的服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出现中西方融合的特点。服装的等级化也被打破,不同阶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服饰。女子服饰有袄裙(上衣下裙)、袄裤、旗袍、连衣裙等西式时装。其中中山装、旗袍是民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两种款式。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服饰的设计、纹样和色彩也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貌。这些服饰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也为现代时尚注入了新的活力。


 
标签: 女子服饰

本文标题: 中国各朝历代女子服饰特点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79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