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发明创造,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更在现代社会中仍闪耀着光芒。在这些古代的“黑科技”中,滚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巧的工艺,为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地上来回翻滚时,灯里的蜡烛都照常燃烧而不受影响。那么,滚灯究竟是如何做到旋转飞覆,而灯不倾灭的呢?
一、滚灯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滚灯最早起源于南宋时期的浙江余杭一带,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据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描述,“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生动地展现了滚灯舞动时的精彩场景。滚灯不仅是节庆和灯会期间的重要表演项目,更是当地百姓强身健体、抵御外侵的象征。它融合了竞技、武术和舞蹈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传统滚灯的制作工艺和表演特点
传统滚灯的制作工艺复杂精细,主要选用生长多年的毛竹作为原材料,经过破竹、劈篾、编扎等多道工序制成。
滚灯内部装有灯火,外部为竹编球体,表演时通过滚动球体使灯火保持不灭,展现出高超的技巧性和观赏性。
滚灯表演动作多样,包括抱耍、掷推、扛舞、系绳旋转甩动等,要求表演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舞蹈技巧。
1、选材
要到向阳且较平缓的山坡竹林中,选取五年以上生长期的毛竹,直径要达到7—8厘米以上,毛竹整体挺拔,竹节要长,上下粗细变化要小,直径小的毛竹只能做小滚灯。选好原竹后,在离地面5厘米的地方锯下毛竹备用。
2、备料
破竹劈篾,这是任何一个竹匠的基本功。按照做大滚灯和小滚灯不同的要求,劈成宽窄不同、厚薄不一的长条竹片材料。要注意保留竹青并用砂纸把边缘打磨光滑,为下一步编扎滚灯作准备。
3、制作滚灯
(1)先编内灯。选十二根竹篾,每根宽2厘米,厚0.3厘米。①先用六根竹篾编一梅花眼为灯底,再将每根竹篾对弯成圆圈(每圈接头处钉死),此六个圆圈自然交叉成一个球体。②在球体中腰横箍两根竹篾圈,两圈相距20厘米。③沿球体底部梅花眼的左右两侧各加两条竹篾,同样对弯成圆圈(接头处钉牢),弯曲时要与球体上的已有竹篾交又编扎,小灯即完成(外蒙红绸)。
(2)小灯内装活动支架。小灯在蒙红绸前先装活动支架。支架用宽1厘米,厚0.3厘米的大小两个铁圈组成。大圈直径45厘米,小圈直径40厘米,小圈内侧焊一铁砣,铁砣上焊一尖钉,使其可插蜡烛。把小圈放入大圈内,共左右两侧用“转销”与大圈连接;大圈的上下用“转销”与小灯连接,这样通过转销小圈能上下转动,大圈能左右转动,可以使铁砣重心始终在下面,而铁砣上的蜡烛则总是朝上。
(3)编扎大灯。编扎大灯的方法与编扎小灯完全相同,只是使用材料尺寸加大。每根竹篾宽3厘米,厚0.5厘米,长约378厘米。大灯编扎封口前先把小灯放进大灯内,大灯编好后,再用六条铁丝,从六个方位均衡地把小灯悬空吊绑固定在大灯圆心的位置上,使大灯与小灯之间各个方位的距离保持一致,滚灯编扎即完成。
三、宋代滚灯的再次创新
1、结构的创新
对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更先进的陀螺仪的万向支架原理,确保滚轮在滚动过程中灯火始终朝上提升表演效果。
2、智能化与互动性的提升
结合现代技术为滚动增添智能化元素。例如替换掉滚灯原本的蜡烛安装LED灯球,通过遥控器控制灯光的变化和闪烁模式与表演者的动作和音乐同步,增强观众视觉体验。
3、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在保持滚动传统样式的情况下,结合新的表达方式给大家展现一个全新的滚灯。例如在滚动表面绘制宋朝生活场景。
四、传承与教育的结合
加强滚灯艺术的传承与教育工作。
在学校和社区开设滚灯制作与表演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教师,传授滚灯的制作技艺和表演技巧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保存滚动的相关资料和记忆为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