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下的守护者——镇墓兽的一生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12-08 09:32:44  来源:文物说  作者:瓦列里萨
核心提示:无论是在课本里还是博物馆中,都少不了镇墓兽的影子,它们形态奇特,面目狰狞,往往能轻易吸引人们的兴趣。作为中国丧葬文化中特殊而必不可少的器物代表之一,就让我们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镇墓兽的发展。

  无论是在课本里还是博物馆中,都少不了镇墓兽的影子,它们形态奇特,面目狰狞,往往能轻易吸引人们的兴趣。作为中国丧葬文化中特殊而必不可少的器物代表之一,就让我们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镇墓兽的发展。


  一、何为镇墓兽


  “镇墓兽”,简单来看便是用于镇墓的野兽,属于一种随葬的明器。然而“镇墓兽”这一词并不是中国自古以来而流传的名称,而是日本学者所提出来的。1937年,长沙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盗墓活动,大量的楚墓遭到盗掘,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楚墓中的镇墓兽出现在世人面前。这种造型怪异、形象恐怖的随葬品被日本学者称为“山神像”、“镇墓兽”或“木雕怪兽像”。其中“镇墓兽”一词形容最为形象,得到广泛流传和认可。中国古代对于镇墓兽也有自己的理解,成书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的《大唐开元礼》迳称唐墓中的重要器物为四神,成书略晚的《大唐六典》则呼其名为当圹、当野、祖明、地轴,经现代考古发现,基本可以确定其中的“四神”便是镇墓俑和镇墓兽,其中的“祖明”和“地轴”便是镇墓兽。


▲唐 镇墓兽 左祖明 右地轴


  二、镇墓兽的发展简史


  镇墓兽最早出现在先秦春秋时期,流行于楚地,是楚墓中的典型器物之一。此时楚墓的镇墓兽较后朝的来说,造型更加抽象和怪异,装饰和色彩也更为绚丽,但同样也为后朝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样式。秦汉以来,镇墓兽逐渐衰落,数量相对减少,出现了模仿某些动物特征的镇墓兽,东汉后独角镇墓兽开始流行。南北朝时期,镇墓兽重新开始发展,既有汉晋独角兽的特征,又同时出现的人面镇墓兽和兽面镇墓兽为后代镇墓兽的繁荣奠定基础,其中也深刻体现了南北朝战争频繁、民族交融的特色。唐宋时期,镇墓兽到达极点后逐渐衰落,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制作工艺更加统一,造型更加夸张和恐怖,但等到晚唐时期,制作便趋于简易,五代时期取而代之的是人面蛇身、人面鱼身或人面龙身的造型,随葬镇墓兽的风气逐渐衰落。宋元以来,由于火葬和纸扎俑的流行,镇墓兽基本也走向了衰落。


  1.楚镇墓兽


  楚镇墓兽的基本材质为木质,一般由方座、器身和鹿角三部分套榫拼装而成,两只鹿角插于器身顶两侧木孔内,器身插于木质方座的孔内。在春秋战国大中型楚墓中较为常见,多为士以上阶层人群使用。有些镇墓兽出土时虽然已不见鹿角,但顶部保留的两孔仍然证明其的存在。关于楚镇墓兽的类型主要包括三种,即单头单身、双头双身和异型镇墓兽。其中单头单身镇墓兽最为典型,经历了从春秋时期制作简单,造型单一的“祖型”镇墓兽到战国中期形象高大威猛,器表色彩丰富,纹饰多样,最终至战国晚期缩小、衰落。


  而双头双身镇墓兽流行于战国中期,是楚镇墓兽发展的顶峰,可以看作是两个单头单身镇墓兽的结合,两者背部相连处于同一个方座上。头面形象逐渐清晰,面部雕有大眼、口有獠牙和长舌,面目形象恐怖狰狞;尺寸大,纹饰精美复杂,深刻体现了楚人追求繁缛华美的审美倾向。除了由方座、器身和鹿角组成的典型模式外,还出土了少量异型镇墓兽,形象各异,特色鲜明,同样影响着后世镇墓兽形式的形成。


  2.北朝镇墓兽


  南北朝时期的镇墓兽的造型形象发展在整个镇墓兽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北朝前期自身的型像带有魏晋的遗风,而北朝中后期的发展也为后世的隋唐开创镇墓兽造型体系的高峰期做了铺垫。南北朝时期,镇墓兽的组合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同一墓中出现成对的镇墓兽,一人面,一兽面。其中人面镇墓兽多为蹲坐状,前期多为低头颔首,北魏迁都洛阳后,逐渐面部上扬,面目逐渐狰狞威严,背部多为三束鬃毛,尺寸变大,到后期人面越来越胡化,浓眉深目尖鼻厚唇,且头部插戟。


  兽面镇墓兽可以分为蹲坐状和匍匐状。其中蹲坐状镇墓兽从虎形演化到狮形,背部插有卷曲的鬃毛,由张口吐舌到闭口怒视,后期头部也有插戟。匍匐状镇墓兽与汉晋以来的镇墓兽有关,有独角、双角和无角,背部有分开的鬃毛或连片状,头部形状似虎似龙似猪。


▲北朝兽面镇墓兽


  3.唐镇墓兽


  唐镇墓兽在北朝镇墓兽的基础和样式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仍然保持着北朝时期的镇墓兽组合方式,一人面,一兽面。首先,人面镇墓兽由初期的表情温和,头上有角,具有写实风格,逐渐发展为面目狰狞,肩部竖毛,斧形大耳,中后期为青面獠牙,人兽难分,直立,脚踩大山,逐渐夸张写意。


▲唐人面镇墓兽


  兽面镇墓兽在北朝的基础上,保持狮面,表情由威严到狰狞,腰部逐渐挺直,斧形大耳出现,头顶长角,肩部出现竖毛,肩部生翼,后期脚踩大山,手握蛇,威风霸气。


  三、镇墓兽的功用与内涵


  镇墓兽名称的由来一方面是因为其造型怪异、形象恐怖,另一方面又是出土于墓葬内,自然而然人们便认为其是震慑邪祟、守卫墓主人的明器。因而当前有学者将镇墓兽归纳于压胜之类。探讨镇墓兽的功用和内涵,可以从其分布位置和基本形状模式展开。首先分布位置,先秦时期楚的镇墓兽多是一件分布在头箱内或棺椁头端,而秦汉以来的镇墓兽都分布在墓门两侧,体现了镇墓兽功用的转变,分布在头箱或棺椁内,一方面是身份等级的象征,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可能与楚地的巫觋和引魂升天有关,还有学者认为其制作的初衷并非是镇墓辟邪,而是让魂灵附身其上,以保护魂灵周全且避免伤害生者。然而等到镇墓兽分布在墓门两侧后,坐镇墓门祛攘鬼祸的功用才真正得到体现和延续。


  其次从基本形状模式来看,首先大体形状都采用了兽身的结构,人面兽身,具有人的机敏、兽的猛武,而兽面兽身,狰狞、勇猛,两者发展到最后都是面目狰狞,形态恐怖,随葬在墓葬中希望起到一定镇妖辟邪的作用,尤其是之后分布在墓门两侧,隔绝死者灵魂世界与人世的通衡,使恶害之鬼不能伤害生者,也使外来妖邪不能进入危害死者。其次镇墓兽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都具备“角”这个特征,从楚墓的鹿角,到汉晋的独角,以及基本模式形成的隋唐的鬃毛,也同样具有早期角的特征。早期角的出现与楚地文化和传统有关,楚地多鹿,鹿也是楚人的主要狩猎对象,对鹿的崇拜致使人们赋予鹿本身各种文化色彩,一方面鹿角寓意仙人般的长寿,《抱朴子》提到“鹿寿千岁”,鹿角每年一换,象征死而复生;一方面鹿角也象征着神圣、权威和伟大;另一方面鹿角在当时也是尖锐的搏斗武器。早期楚人给镇墓兽使用角可能希望死者复生,同时体现死者的尊严。而汉代之后多样化、抽象化的角的出现,在对墓主人灵魂重生的祝福外,更多的是起到震慑外敌入侵的作用。


  镇墓兽作为墓葬中重要的随葬品种类,既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以及工艺技术的体现,同样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丧葬理念和灵魂观念的体现。对于镇墓兽的研究同样也能为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提供侧面的依据。


 
标签: 镇墓兽

本文标题: 黄泉下的守护者——镇墓兽的一生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80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