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诞生的工序:从黏土的可塑性讲起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12-05 09:37:36  来源:掌镜史  作者:探事人
核心提示:制陶艺术,这一古老的技艺,依赖于天然黏土的独特性质。黏土与水混合后展现出的可塑性,使得它能够被塑造成各种形态,并通过干燥和烧制过程永久固化这些形状。

  制陶艺术,这一古老的技艺,依赖于天然黏土的独特性质。黏土与水混合后展现出的可塑性,使得它能够被塑造成各种形态,并通过干燥和烧制过程永久固化这些形状。


  黏土的塑性


  黏土的可塑性是其成为陶器和瓷器的基本要素。这种可塑性源自于黏土矿物的物理特性,尤其是其颗粒小于2微米且含水的硅酸铝盐矿物混合体。在湿润状态下,周围的水分子膜赋予了黏土可塑性,但在干燥或烧成后会变硬变脆,变成非可塑性。


(黏土)


  黏土的干燥过程是其加工中的关键步骤。在这个阶段,黏土中的水分含量逐渐降低。当水分含量降至8%-15%时,黏土进入“硬白”阶段,此时黏土的可塑性降低,但可以通过刮削、切割等手段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继续干燥至水分含量降至3%时,黏土达到完全的“硬白”状态,此时黏土已足够坚硬,可以进行烧制。


  烧制过程中,黏土经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在450℃以上,黏土开始失去化学结合水,这一过程称为烧结,导致黏土变得坚硬如石。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黏土物质的密度加大,孔隙减少,最终可能导致玻璃化和熔合,这一阶段在早期陶器制作中很少达到,因为烘烤的温度很少超过1000℃。


  在历史上,黏土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当时原始人类发现被火烧过的泥土变得坚硬且有型,从而启发了陶器的制作。在中国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出土了距今约20000年的陶片,这些陶片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陶器之一。这些陶器主要使用泥条圈筑的方法成型,再经过简单的修整和装饰,之后用露天篝火烧制而成,烧成温度较低。陶器的器形比较简单,早期可能只有直口的“U”形圜底罐一种,晚期开始出现有颈的鼓腹圜底罐和深腹钵。


  仙人洞遗址的陶器制作技术尚处于原始阶段,器型大多是手工捏制而成的圆底罐,器内壁凹凸不平,胎壁厚薄不匀,胎质粗劣,有些还掺和了蚌末、石英粒;陶色很不稳定,有的在同一块陶片上呈现红、灰、黑三色;内壁和外壁均饰粗绳纹。这些特征显示,当时的制陶技术原始且简单,可能是采用平地堆烧的方法。


  黏土的来源


  黏土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与多种成岩矿物质的分解密切相关,尤其是长石的分解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长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四面体,由4个氧原子围绕一个硅原子或铝原子构成,形成一种三维的骨架,大半径的碱或碱土金属阳离子位于骨架内大的空隙中。


  长石的分解过程涉及到多种物理化学作用。在风化作用下,长石中的硅酸盐中的碱和碱土金属被淋出,并分解为氢氧化物和硅酸,而低铁氧化为高铁矿物,该层大量集聚着黏土矿物。通常此层为绿色、黄绿色,呈条带或节理构造。这些黏土矿物是次生矿物中含量最多的矿物,其颗粒一般都很细小,是黏土质岩石和黏土的主要矿物成分。黏土矿物是一种含Mg、AI的复合铝一硅酸盐晶体,由硅片和铝片构成的晶胞交互成层组叠而成,呈片状。


  原生性黏土,如高岭土,主要在特定地区形成。高岭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黏土,其化学实验式为:AI203·2Si02·2H20,重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的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被其他杂质污染时,可呈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具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是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


  次生性黏土则在迁移过程中获得额外杂质,如红黏土,因其含铁化合物而呈现鲜艳红色。红黏土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经历了一定红粘土化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含较多粘粒,富含铁、铝氧化物胶结的红色粘性土。红粘土形成过程中依次经历了风化作用,微团粒化作用后期对微团粒改造的成土作用,当母岩经历了这一完整的成土过程之后,现代意义上的红粘土便形成了,并具有了特殊的工程地质特性。


  在地球表面的构成中,黏土矿物占据了重要位置。它们广泛存在于花岗岩和片麻岩中,这些岩石构成了已知地球表面的3/4。产生黏土的矿物质是水合铝硅酸盐以及附属的大量碱、碱土、氧化铁等。



  黏土的制备


  在古代,制陶原料主要分为两大类:黏土和羼和料。黏土因其黏性、可塑性和结合性被称为“塑性原料”。古代陶器的原料制备包括筛选或淘洗,以去除杂质。例如,在新石器时代,陶土经过淘洗,去掉植物细末及杂质,得到纯净的细土。黏土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氧化硅、氧化铝,以及少量的氧化铁、氧化钙等,这些统称为“助熔剂”。


  根据化学组成含量的不同,黏土可以分为普通易熔黏土、高铝质耐火黏土、高硅质黏土、高镁质易熔黏土四类。其中,普通易熔黏土最为常见,其特征是低氧化硅、低氧化铝、高助熔剂。


  羼和料是人工加入陶土内的辅助性原料,没有黏性,被称为“瘠性原料”。羼和料的种类包括矿物类(如石英、长石)、动物类(如蚌壳和螺壳碎片、骨屑)、植物类(如炭化稻壳)和陶类(如陶末)。羼和料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塑性原料的黏性,增加坯体的强度,以及增强耐温度剧变的性能。


  黏土与羼和料按照适当比例配制使用,通常体积比约为3:1至5:1。配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将两类原料掺和在一起,加水润湿后用手揉练或用脚踩踏成为泥料;另一种是先将黏土加水练成泥料,后加入羼和料,再揉练至均匀结合。


  制陶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制备、坯体成型、坯体修整、坯体装饰、陶器烧制、烧制后装饰(指彩绘陶)等六道工序。原料制备是工艺流程的基础,对制陶成功至关重要。


  例如,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湖北宜都市城背溪、枝城北遗址出土的陶器,经过化学分析,其氧化硅占比52.76%~67.15%,氧化铝占比16.60%~20.09%,助熔剂总和占比11.22%~14.36%,属于普通易熔黏土。这些数据支撑了古代制陶工艺中对原料选择和配比的精细要求。


  黏土的加工


  次生性黏土,也称为二次黏土或沉积黏土,是由原生黏土经过风化、雨水冲刷和河流漂流等自然作用转移至其他地方再次沉积形成的。这些黏土在迁移过程中,由于摩擦和水流的作用,黏土颗粒变得更加细小,因此其可塑性增强。次生性黏土常含有机质,例如黑黏土、紫砂黏土等。


  在陶器制作中,次生性黏土的高可塑性是一个显著优势,因为它允许黏土被塑造成各种形状。然而,这种可塑性也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在干燥过程中。水分的蒸发会导致黏土体积收缩,这种收缩可能导致陶器成型时出现开裂等问题。


  为了克服次生性黏土在干燥过程中的收缩问题,古代陶工通常会向黏土中添加无塑性材料。这些材料包括石英、沙子等,它们可以填充黏土的孔隙,增加土样的密实性,从而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例如,古人在陶土中加入适当的砂粒、蚌壳末、陶片碎末、草末等羼和料,以达到减低陶土黏性、防止干裂、使陶质疏松、增加陶土熔点等目的。


  具体来说,加入砂粒和蚌壳末可以减少黏土的黏性,使制坯时不致黏附手指,易于成型;同时,这些材料还能防止干裂,即使是阴干的,也不至于因为不平时收缩而导致破裂或变形。此外,这些羼和料还能使陶质疏松,火烧时水分比较容易溢出,陶器不致绽裂;增加陶土熔点,使其在烧制的时候不会因为火力过高而导致部分融化。


  干燥和磨光


  在古代制陶工艺中,晾干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黏土成型后,必须在恒温下晾干,以确保黏土中的水分均匀蒸发,避免由于温度的剧烈变化导致陶器开裂。这一过程中,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通过控制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确保陶坯在适宜的条件下干燥,从而减少成品的缺陷率。


  当黏土干燥到一定程度,即“硬皮”阶段时,陶器表面会形成一层硬化的外壳。在这个阶段,通过磨光可以减少黏土表面的孔穴,提高陶器的整体表面质量。磨光技术在古代已经被广泛应用,古人使用石头、骨头或木头制成的工具,在陶坯表面反复滚动滑动进行打磨,使陶坯更加坚实致密,表面更加光滑。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陶器的耐用性,也增加了其美观性。


  泥釉的使用在磨光之后,为了进一步增强陶器的耐用性和美观性,古人会使用泥釉封闭表面的孔隙。泥釉,亦称“土釉”,是一种以黄土为主要原料,配以草木灰和风化岩石粉末制成的釉。这种釉料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制作瓷器的重要工艺。泥釉的使用不仅能够增强陶器的耐用性,减少吸水率,还能提供多样的颜色和光泽,使陶器更加美观。


  烘烤过程


  黏土的成分是决定烘烤过程中化学变化的关键因素。黏土主要由硅铝酸盐矿物组成,含有少量的镁、铁、钠、钾和钙等元素。这些元素在高温下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如脱水、分解、矿物质的晶型转化等,从而影响陶器的最终性能和颜色。例如,黑陶的烧制方法则更为复杂,需先在氧化气氛中烧制,后改为还原气氛,还需要用浓烟熏翳,经渗炭而制得黑陶。


(黑陶)


  烘烤温度的控制在古代,制陶工匠们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使用火照(瓷土捏成的圆锥,高温时变红变软)来判断温度,甚至通过朝窑口吐口水,根据水珠跳动的高度来判断温度。这些方法虽然原始,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窑内的温度,确保陶器的质量。


  加热速度对陶器的质量也有重要影响。太快或太慢的加热速度都可能导致陶器开裂或变形。古代工匠需要根据陶器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窑炉的结构来控制加热速度,这通常需要多年的经验和技巧。


  窑内的气氛对陶器的颜色和质地也有很大影响。例如,铜釉在高浓度氧气时呈红色,反之则呈绿色。古代工匠通过控制窑内的氧气浓度,如使用泥封窑顶,同时渗水入窑,来创造适合陶器烧制的气氛。


  窑内烘烤能够达到更高的温度,并且更好地控制陶器周围的气压和气氛,从而提高陶器的质量。而露天烘烤虽然成本较低,但效果不均匀,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速和湿度的变化。古代的陶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烘烤方式。


  烘烤的燃料


  史前烧陶技术存在地面堆烧和窑室烧制两大阶段,陶窑结构也经历了单体式和复合式两大阶段。早期的陶器制作主要应该是露天堆烧,这种烧制方式产生的温度不高,远远达不到烧制陶器的标准温度800度左右,导致陶器质地松脆、颜色较为斑驳。


  燃料的选择和成本对制陶业有重大影响。在古代,制陶工匠们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使用火照来判断温度,甚至通过朝窑口吐口水,根据水珠跳动的高度来判断温度,这些方法虽然原始,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窑内的温度,确保陶器的质量。固定结构的陶窑出现时间相对较晚,率先集中发现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地区,实践经验是古代人类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


  接近燃料资源的地点是设置制陶场地的重要因素。在奥克尼,当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木材就变得如此稀少,以至于被迫使用泥煤作燃料,这可以从陶器的柔软性得到推断。甚至在今天,喜马拉雅山脉周边的山地国家,陶工们还在出售他们没有烘烤过的产品,因为他们缺少燃料,希望购买者在回家途中遇到第一片森林时就用这些陶器来烘烤。因此,燃料资源的接近性对于制陶场地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陶器的涂色


  陶器的颜色首先受到黏土成分的影响。陶土属于含水硅铝酸盐矿物,主要成分是硅和铝的氧化物,此外还有铁、钾、镁、钙、钛等多种元素的氧化物。特别是铁和钛氧化物,它们的含量越高,烧制出来的陶器颜色就越深。例如,宜兴紫砂壶使用的“紫金土”中氧化铁含量高达10%,导致其呈现出特有的深紫色。


  烧制技术和窑炉气氛对陶器颜色的影响同样重要。在氧化气氛中烧制,铁元素会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使陶器呈现出红色,这种陶器被称为红陶。相反,在还原气氛中烧制,铁元素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陶器的颜色就会呈现出灰色或者深灰色,这种陶器被称为灰陶。黑陶的制作可能涉及到在烧制即将结束时用泥封窑顶和窑门,并在窑顶渗水,产生浓烟,烟中的炭很快渗入炽热的坯体孔隙中,从而将陶器熏黑。


  在烧制前,古人会使用天然有色土壤掺入或不掺入黏土中,以得到不同颜色的陶器。例如,彩陶的制作,是在陶坯未入窑焙烧前,用铁、锰等颜料在坯体上绘画纹饰,入窑后用氧化焰烧成,使彩绘牢固地结合在器物表面。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彩陶成为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最精美的陶器之一。


  涂色过程中,需要精确预测烧制后的颜色,并确保涂料均匀吸收。由于陶器的颜色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黏土成分、烧制温度、窑炉气氛等,因此预测烧制后的颜色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逐渐掌握了这些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和控制陶器的最终颜色。同时,涂料的均匀吸收也是保证陶器颜色均匀、美观的关键。古人通过精细的工艺操作,如拍打、滚压等方法,确保涂料均匀地覆盖在陶器表面,并在烧制过程中均匀吸收。


 
标签: 陶器 黏土

本文标题: 陶器诞生的工序:从黏土的可塑性讲起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80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