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以礼制等级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官式和杂式两种,一个是以营造法式为标准的宋式叫法,另一个是以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为标准的清式叫法。
官式建筑:以官方颁布的建筑规范为依据,由官方主导营造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大多用于皇宫、祭祀场所、政府机构、公共设施等公共领域。具有极高的政治地位和文化象征,建筑形制气势恢弘,雕梁画栋,以彩绘、雕刻等手法做出精美的装饰,表现出财富和权势。
所有的官式建筑,都是抬梁式结构,一方面抬梁式结构用料大,跨度大,这个当然就更符合封建等级文化,另一方面中国历代的政治中心大多在北方,而抬梁式结构,就源自北方,南方的穿斗式,影响力自然就要小很多。
官式建筑在宋代分殿堂式和厅堂式,在清代统称为大式建筑,这类建筑以宫殿和官府为主,也包括一些重要的宗教和祭祀建筑。
那殿堂式和厅堂式又是靠什么来区分的呢?殿堂式建筑从结构上讲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抬梁中的抬梁,也就是说除了外廊,他会用一根完整的大梁贯穿进深方向,把整个屋架都抬起来。内外柱等高,梁架不分缝。
殿堂型构架自下而上由柱框层、铺作层、屋盖层三个水平层叠加而成。
如果殿堂型构架叠加柱网和铺作层后,就变为殿阁型,比如独乐寺观音阁和应县木塔。
到了宋代,随着这个乱采乱伐自然环境的破坏,能用来做殿堂式大梁的木材,就越来越难找了,所以只有皇宫或者最高等级的官府才有可能用,而三品以下的官员,那就把这根大梁给他一分为二,这样以来,一个完整的水平铺座层就不存在了,厅堂式建筑的内柱实际更高了,但柱子跟梁的区别在于,梁是不能分段的,而柱子可以,所以厅堂式对大木料的要求,没有殿堂式那么高。
厅堂式的等级没有那么高,用材相对较小。其特点为梁架分缝,内外柱不等高,通常的做法是将内柱升高,直通上层楼面板,从而营造出更高的室内空间。
厅堂型的铺作层不明显,斗拱分布于外檐和室内梁柱节点。室内采用彻上明造,即屋顶梁架完全暴露的做法,适用于门楼配殿等次要建筑,也可作为正殿。
官式建筑之外就是所谓的杂式建筑,《营造法式》里面提到了亭榭和余屋这两个概念,亭榭就是我们熟知的园林建筑。一分钟了解中国古建筑中亭子的种类与样式!
榭是指建在高台的房子。榭一般建在水中、水边或花畔,其平台四周设低矮栏杆,建筑开敞通透,体形扁平(长方形)。建在水边的又叫“水榭”,是为游人观赏水景而建的,如北海公园的水榭、承德避暑山庄的水心榭等。
所谓余屋,就是其它房屋,不能僭越官方的标准,多数只用梁柱搭接,不用斗拱,或仅使用单斗只替一类的简单斗拱,法式中称此做法为柱梁作,单斗只替就是在柱头只使用一个栌斗和一根替木就把柱、梁、槫三者结合起来,其它规格都低于厅堂型。《清明上河图》中有不少余屋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