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身份证吗?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12-27 11:00:20  来源:不倦读书
核心提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人们对于身份验证的需求也在不断演进。从最早的秦朝“照身帖”到明清时期的“腰牌”与“牙牌”,再到民国时期宁夏省推行的居民证,中国身份证件的形式与功能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人们对于身份验证的需求也在不断演进。从最早的秦朝“照身帖”到明清时期的“腰牌”与“牙牌”,再到民国时期宁夏省推行的居民证,中国身份证件的形式与功能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早期身份证制度:秦国照身帖


  战国末期,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了对人口流动的严格管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鞅发明了一种名为“照身帖”的证件。这种证件由打磨光滑的竹板制成,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所有秦国人出行或住宿时都必须携带照身帖,否则将被视为非法逗留者。然而,讽刺的是,当商鞅因变法失败试图逃离秦国时,他却因为自己制定的这套系统而无法顺利通行,最终被捕。



  唐朝官员的身份象征:鱼符与鱼袋


  到了唐代,官府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行政事务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开始向官员发放一种叫做“鱼符”的身份证明。起初这些鱼符多以木头制造,后来改用更加坚固耐用的铜质材料。根据官员地位的不同,鱼符也会使用玉、金等珍贵材质来制作。鱼符分为左右两半,一半留在宫内作为对照之用,另一半则由官员随身携带。武则天登基后,为了避免民众看到鲤鱼联想到李唐王朝,遂下令将鱼符形状改为龟形,这便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金龟婿”典故来源之一。此外,唐朝还设计了一种专门用来存放鱼符的小袋子——鱼袋,它不仅实用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后世的身份标识:腰牌与牙牌


  进入宋朝以后,鱼符逐渐被更为简洁方便的腰牌所取代。明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引入了被称为“牙牌”的新式身份证明工具。这些牙牌不再局限于金属材料,而是广泛采用了象牙、兽骨甚至木材等多种原料,并且按照不同级别分为勋、亲、文、武、乐五大类。除了政府官员外,一些富有的家庭成员及其仆役也开始佩戴特制的腰牌以显示其特殊地位。清朝时期,腰牌上增加了描述个人面部特征的内容,进一步增强了防伪能力。



  特殊职业的身份凭证


  在古代中国,某些特定行业也拥有自己的身份认证机制。例如佛教僧侣需要持有戒牒或者度牒才能进行化缘活动;而合法经营的妓女们则需佩戴官方颁发的特别腰牌以便于区分于那些未经许可从事此类工作的女性。此外,商人外出经商或是举人参加科举考试时,也需要申请临时性的路引作为通行许可。


  近代身份证雏形:民国宁夏居民证


  直到20世纪30年代,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出于政治目的,首次尝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制度。他所推出的“居民证”由白色布料缝制而成,上面记录着持证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籍贯、职业等,同时还详细描绘了身高、面貌特征甚至是手纹图案等个性化数据。此举虽然初衷在于加强对本地居民的控制力度,但客观上也为后来新中国建立统一规范化的公民身份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


 
标签: 古代 身份证

本文标题: 古代有身份证吗?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86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