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图1),是位于故宫中轴线上的宫殿,亦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之首。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在明代为皇帝的寝宫,在清代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矗立在高高基座之上的乾清宫,造型雄伟,金碧辉煌。乾清宫包含了丰富的建筑文化特征,色彩则为其中之一。黄色、红色、青绿色、白色、黑色等不同色彩,被巧妙地运用乾清宫的不同部位中,不仅烘托出皇家宫殿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氛围,而且凸显出极为丰富的色彩文化,以下予以解读。
图1乾清宫外立面
一、黄色
乾清宫瓦面的颜色为黄色。黄色属于暖色调,有比较高的辨识度,给人以明亮、庄重的感觉。乾清宫的屋顶的用色,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寓意。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五行”、“五色”学说的重要地位,对乾清宫屋顶的用色影响较大。所谓“五行”,即古人把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识,通过“金”、“木”、“水”、“火”、“土”等五种要素来反映。所谓“五色”,即五行各要素对应的特定颜色:“金”对应白色,“木”对应青色,“水”对应黑色,“火”对应红色,“土”对应黄色。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说:“土者,五行最贵者也……五色莫盛于黄”。他认为“土”作为五行之一,比其他四行要高贵;而“土”对应的颜色为黄色,因而黄色为五色中最尊贵的颜色。由此可知,乾清宫屋顶采用的黄色,为古人认为的等级最高的颜色。
我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与乾清宫屋顶选用黄色亦密切相关。此处的“天”既包括天道,又包括古人信仰的天神。屋顶位于建筑的顶部,是古人认为最接近“天”的位置。对于古代帝王而言,为得到天神“护佑”,屋顶的用色应为最重要的颜色,即黄色。因而乾清宫瓦面选用黄色,是古代帝王对上天敬仰的体现,亦是“天人合一”文化的表现形式。
乾清宫瓦面选用的黄色,还与古代皇权文化密切相关,典型的史料例证即为“陈桥兵变”。据《宋史》记载: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后周恭帝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兵迎战。军队在陈桥驿休息,有人趁赵匡胤睡觉时,将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等赵匡胤醒来,发现自己被“黄袍加身”,众人亦跪在他面前高呼万岁。于是,赵匡胤发动兵变,创立宋朝。这段史料说明:黄色是古代帝王专用的颜色。乾清宫采用黄色的瓦顶,是皇权表现形式之一。
二、红色
乾清宫的柱架层部件,即门窗、立柱、以及墙体外表面,采用红色装饰。红色属于暖色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
大门采用红色装饰的做法,在历史上与皇家身份密切相关。如“九锡”为皇帝赐给功臣的九种礼器,为皇帝对臣子的最高礼遇;“锡”意为“赐”。“诸侯之有德,则天子锡之。一锡车马,再锡衣服……六锡朱户”(《韩诗外传》卷8)。“九锡”内容之一,即为“朱户”。此处,“朱户”即红色的大门。有研究表明:“九锡”萌芽于西汉之末,兴盛于两晋南北朝,又历经隋唐时期及五代十国,在两宋时期仍有影响。受其熏陶,乾清宫门窗装饰以红色,更能彰显皇家身份。
立柱采用红色装饰,在历史上亦为皇家专用。宋代李诫在《营造法式》中,注解春秋时期建筑立柱的用色场合为:“楹,天子丹”。此处,“楹”指立柱。易知:天子的宫殿立柱用红色。西晋左思在《吴都赋》中,用“青琐丹楹”一词,来描述东吴至西晋时期南京宫殿用色特征,而“丹楹”可反映立柱的用色为红色。类似的,乾清宫立柱用红色装饰,亦为明清皇家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
另乾清宫墙体采用红色,为故宫墙体装饰色的常用做法。清工部《工程做法》规定:宫中墙体的罩面灰采用头号红土。这种红土颗粒较细、颜色较深,可产生深刻而又特殊的视觉效果,凸显皇家氛围。
需要说明的是,乾清宫红色装饰的运用方式,还包含了我国古代五行相生理念。古人认为:五行中某两种要素组合时,会彼此促进生长,称为“相生”。“火生土”即为五行相生的表现形式之一。乾清宫柱架层采用的红色对应“火”,犹如充满阳刚之气的威武大将;乾清宫瓦顶采用的黄色对应“土”,是皇权的象征。乾清宫的“火生土”色彩运用方式,寓意将军护卫皇权,表达了古代帝王希望政权得到巩固的愿望。
三、青绿色
乾清宫屋檐部位主要包括檩枋、斗拱等构件,其表面绘制有彩画,且彩画的主色调为青绿色(图2)。青色为五色之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载:“青,东方色也”;即青色代表东方。由于我国处于世界的东方,由此可知古人对青色的喜爱。绿色由青色和黄色调配而成,《说文解字》载:“绿,帛青黄色也”。从视觉感受角度而言,青绿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以视觉平缓的感受,向大脑传达和谐舒适的信息,产生平静、和谐的心理效应。
图2乾清宫屋檐青绿色彩画
乾清宫屋檐采用青绿色装饰,与屋檐的构造密切相关。作为故宫建筑的典型构造特征,乾清宫屋檐部位为屋顶向前延伸曲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突出建筑的整体造型之美,而且有利于防止雨水侵蚀屋檐部位的木构件。但这种屋檐做法产生了另一种效果:遮挡了该部位檩枋及斗拱的光照。由于屋檐往外挑出,因而在梁枋下部及斗拱部位会出现阴影。青绿色属于冷色调,其在阴影中显得立体感强,轻盈而又遥远,使得厚重的屋顶给人以轻快的感觉,而且增强了建筑的高度感和空间感。而采取青绿色的彩画对上述部位进行装饰,有利于体现建筑的阴柔之美。
青绿色运用到屋檐部位,这对乾清宫的整体色彩布置是很有利的。这是因为:红色、黄色均为暖色调,产生的明亮、庄重等较强的视觉效果,且被大范围地运用于乾清宫的建筑表面,以突出乾清宫的建筑功能。乾清宫屋檐不采用暖色调装饰,既可避免建筑整体色彩的单调,又可避免产生“喧宾夺主”的色彩效果。而当屋檐采用青绿色的装饰后,不仅增添了建筑整体和谐平静的视觉效果,而且其色彩和红色的柱架层、黄色的瓦面形成色彩协调,在视觉上产生色彩互补,形成建筑整体和谐的色彩效果。
四、白色
乾清宫的基座为须弥座样式,由汉白玉制成,为白色(图3)。白色既不属于暖色调也不属于冷色调。它包含光谱中所有颜色光,能够将可见光全部反射出来,因而归类为中间色调。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亦载:“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即白色为各种颜色的基础色。从视觉角度而言,白色给人以清新舒适、稳重高雅的感受。另需要说明的是:须弥座源于印度佛教,“须弥”寓意世界最为稳固的地方;须弥座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常用于作为菩萨的宝座;乾清宫采用须弥座样式的基座,可反映古代帝王对建筑稳固长久的期盼。
图3乾清宫白色的基座
在我国历史上,白色曾为多个朝代崇尚。如《礼记》载“殷人尚白”,不仅殷商的国君着白色服饰,其而且军队的旗帜亦用白色,而祭礼中的祭品也以白色为贵。又如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载:南朝的宋齐之间,从天子到庶民,从朝服到便装,都崇尚白色。但是,在历史上,白色亦曾为不祥的象征。如《礼记》载:“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此处,“素”即白色。受上述历史文化原因影响,明清时期的的统治阶级采用白色装饰时,考虑到了不吉、不祥成分,因而使用白色时以“局部点缀”为主要目的,而不是大规模运用。乾清宫基座采用白色装饰,与上述历史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乾清宫基座的白色装饰,亦符合我国古代“五行相生”哲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土生金”,即土类物质对金类物质具有促进助长作用。在五行中,白色属于“金”,而乾清宫基座下方为土层。因此,白色的基座立在土层之上,符合“土生金”理论;亦即乾清宫白色的基座“有助于”基座稳固。
从建筑整体视觉效果来看,白色为中性色,而乾清宫基座是连接大地和建筑的过渡层,二者形成微妙的呼应。乾清宫白色的基座点缀了红色的柱架、黄色的瓦顶,有利于显示出建筑整体壮丽、庄重而又高雅的造型特征。
五、黑色
乾清宫室内地面的颜色为黑色(图4)。黑色亦为中性色调,基本吸收可见光谱内所有的光,不反射任何的光。而从视觉效果来看,黑色可产生厚重、华贵的视觉感。《说文解字》解释黑色为:“火所熏之色也。”黑色为五色之一,因而在古代有着较为厚重的文化意义。
图4乾清宫室内地面
乾清宫地面砖所选的黑色,与历史上的黑色崇拜有一定关联。如据《礼记》记载:在冬季,周朝天子出行乘坐的车、驾驶的马、使用的旗、穿着的衣服、佩戴的玉,均为黑色。再如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文公在打猎时,抓到过一条黑色的龙。黑色在五行中对应水,因而秦文公认为这是瑞兆。自此,黑色成为秦国的主色调,从皇帝的龙袍的军队的旌旗,所选颜色均为黑色。在明清时期,尽管黑色并非最重要的颜色,但仍被皇家重视。黑色的地面,可凸显宫殿内部庄严、高贵的氛围。
需要说明的是,乾清宫地面的砖被称为“金砖”,造价昂贵、工艺苛刻复杂,本身呈青灰色。而金砖被铺墁在地面后,经过“泼墨”工序,砖表面呈黑色,并展现出深邃、稳重、优雅的特质。所谓“泼墨”,即将热的黑矾水分两次泼洒或涂刷在地上。黑矾水的制作方法为:把10份黑烟子(即锅底灰)用酒或胶水化开,再与1份黑矾(一种矿物质)混合;将红木刨花与水一起熬煮,当水变色后取出刨花;然后把黑烟子、黑矾混合物倒入上述水中熬煮,直至水的颜色变成深黑色即可。
从位置及功能角度上讲,乾清宫室内地面不宜采用亮丽的色彩,因而采用具有低调特色的黑色。这种颜色位于各种色调中间,它无声而隐退地与各种色相结合,并融合与各种色调中,形成了很好的补色效果。同时,与基座的白色相比,黑色与白色形成鲜明色差,使得同样为无色调的白色获得了生命。松弛的黑色和周密的白色,使得乾清宫的色彩趋于更加完美。
综上可知,乾清宫黄色的瓦顶、红色的柱架和墙体、青绿色的屋檐、白色的基座及黑色的地面,造就了乾清宫的整体色彩之美。上述色彩的巧妙运用,反映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而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则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