黼黻[fǔfú]纹筒瓦,传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长90.2厘米,径36厘米,瓦身镶贴交错排列的三角形黼黻纹。
黼黻,最早分别表示两种事物。“黼”专指“斧”,半黑半白的斧型图案,天子服之,取其断。
“黻”专指正反两“弓”相背的图案,象征君臣合离,也有说象征背恶向善。
黼黻,《晏子春秋·谏下十五》:“公衣黼黻之衣,素绣之裳,一衣而王采具焉。”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古代衣服边上有规律的“黑白”、“黑青”相间的花纹,多指官服;外观类似商朝青铜器上的边框纹路。最早出自周制天子服十二章纹样。引申为,象征文章好,才华横溢。
十二章纹,又称十二章、十二纹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天子服十二章纹样,分别为: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十二章纹起源,可追溯到舜帝时期,后世沿用,到了周代,周公旦制定《周礼》,规定以日、月、星辰三章画于旗帜,衣服上只保留九章纹,以龙为首章而称为“龙衮”。
秦始皇帝统一六国登基后,废除了章纹制度,祭祀礼服一律为纯黑,称为“袀玄”[jūnxuán]。直到东汉才再度恢复十二章纹。此后,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
十二章,以下又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别,按品位递减。例如明代服制规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亲王、世子俱九章。
接下来,我们就逐个解读一下这所谓的“十二章纹”。
“日”即太阳,太阳当中常绘有金乌,这是汉代以后太阳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日中有乌”、“后羿射日”(《淮南子·精神训》等)等一系列神话传说。
“月”即月亮,月亮当中常绘有蟾蜍或白兔,这是汉代以后月亮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间以线相连,组成一个星宿。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象征三光照耀,帝王恩泽普照四方。
“山”即群山,其图案即为群山形。象征帝王稳重如山,治理四方山川,万民敬仰。
“龙”为龙形。神龙变幻多端,象征帝王审时度势,善于理政。
“华虫”即“花“和“雉”,“华虫者,谓花和雉也。花就是花朵……雉是鸟类,其颈毛及尾似蛇,兼有细毛似兽”。(《礼记·王制》孔颖达疏)。象征帝王之华美文采。
“宗彝”,是古代祭祀礼器,作尊形,取其孝。宗彝通常是一对,每一件上各有虎纹与猿纹。虎,取其忠猛;猿,古人称其性孝。象征帝王兼有忠孝美德。
“藻”即水藻,为水草形。取其高洁,象征帝王品行高尚
“火”即火焰,为火焰形。取其明也,象征帝王率天下黎民向归天命
“粉米”即白米和粉(晋朝以前是粉和米两个章),粉为碎米,米为米粒形。象征帝王重农桑,养万民,治国安邦。
“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象征帝王杀伐决断。
“黻”是黑青相次的“亚”字形。象征帝王明辨是非,背恶向善。
以上十二种图案,各有其象征意义。按照历代学者们的解释,日月星辰,“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仰”;龙,“取其能变化”;华虫,“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的外貌);宗彝,取其忠孝,因有的绘成虎与猿形,虎,“取其严猛”,猿,取其“智”;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养人”(即取其滋养);黼,取其“割断”(做事果断之意);黻,取其“背恶向善”(见《周礼·春官·司服》贾疏)。
明定陵十二章纹衮服,在出土的实物中,明定陵神宗皇帝朱翎钧的龙袍是最早带有“十二章纹”的实物。这件“缂丝十二章纹衮服”出土时,衮服上带有绢制标签,上写“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衮服”等字样。
明定陵出土的黄帝衮服复制品,其上有典型的明帝十二章图案。
东汉永平二年,孝明皇时期制定了详细的祭祀服饰及朝服制度,从此确定了汉代服制,一直沿用到明清。
袁世凯着衮服照,公元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定国号为“中华帝国”,次年起为“洪宪元年”。1916年3月23日,在全民声讨声中,撤销帝制,老袁仅仅在皇位上座了83天,同年6月6日,一代枭雄在悲愤与不甘中病逝,归葬于河南安阳老家!
十二章纹自创制以来,一直作为辨明等级的标志,历代帝王都奉承古法!
直到清代结束,十二章纹也完成了它的使命,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的服饰,在沿用了近两千年后,被载入史册!
而它对世界服饰文化的影响,将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