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又名紫禁城,为明清皇宫。故宫建筑包含了丰富的非遗文化,裱糊技艺即为其中之一。故宫内廷区域为帝后生活场所,建筑室内多有裱糊做法(图1)。裱糊从清初开始流行于紫禁城。清朝的统治者来自东北地区,当地的冬季气候寒冷。人们为了防尘御寒、缩小室内空间以减小空气流动,在室内顶棚、墙壁表面,以及门窗里侧采用糊纸做法,并把这种做法带到了紫禁城。裱糊材料也有用布、绢的,通常用于屏风及门窗有花纹的部位。故宫建筑的室内裱糊,无论是操作技艺还是材料运用,均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智慧。
图1故宫内廷区域某建筑的室内裱糊
从技艺角度而言,宫中顶棚裱糊的典型做法为“白堂篦子”,主要流程包括清理木骨架基层、盘(ban)布、撒鱼鳞、片一道、盖面等四道工序。故宫内廷区域建筑顶棚的木基层样式,多为纵横交错的龙骨围成的若干空格空间,称为“篦子”;墙壁木基层也有采取这种做法的。“白堂篦子”裱糊技艺中,盘布和撒鱼鳞做法极具科学性。
盘布所用纸为“二纸一布”,即在两层纸之间夹一层布。纸一般为高丽纸,布则选用苎麻布。这种纸坚硬牢固,且经久耐用。盘布时(图2),一般选择1个、4个或6个空格为一个单元操作。其技艺流程为:首先,计算好所用盘布纸(底纸)的尺寸,使之略大于该单元平面尺寸,将其糊刷在木骨架表面;其次,将多余的部分沿着45度方向裁剪,并将其向上翻卷,贴在骨架侧壁,以增加盘布纸与龙骨的接触面,提升顶棚、墙面的耐久性;接下来,在木骨架十字相交处附近钉上小钉子,以进一步增强盘布纸与木骨架的拉接性能;最后,用小块高丽纸将钉眼糊上,以避免钉锈渗透表面纸影响美观。此裱糊方式产生的视觉效果,犹如盛开的梅花交错辉映,因而又称“梅花盘布”。需要说明的是:高丽纸有间距较大的粗条帘纹,制作盘布纸时,上下层纸的纹路应一横一竖、纵横交错,这样可提升盘布纸的拉伸强度和抗裂性能。
图2盘布技艺演示
(图片源于故宫博物院纪录片《八大作:裱糊作》)
“撒鱼鳞”(图3)用于解决底纸相交处皱褶,或底纸表面凸凹不平问题,或底纸破坏后的开裂问题。其技术要点为:首先糊一层打底纸,作为鱼鳞纸粘贴的基层;然后将高丽纸裁成一条一条的,每条抹上浆糊,通过叠压的方式,糊在所需位置。之所以被称为“撒鱼鳞”,是因为纸条的排列方式,像鱼鳞般层层叠加。裱糊时,每张鱼鳞纸的边界错开。而当底纸有裂缝时,鱼鳞纸的长边应与裂缝方向垂直。“撒鱼鳞”的科学原理在于:鱼鳞纸并不是完全实糊在底纸之上,而是与底纸之间有空气。这样一来,鱼鳞纸形成悬浮组合,可充当底纸上方的缓冲层,在底纸层有小范围涨缩时,鱼鳞纸及其上层的纸仍可保持平整。
图3撒鱼鳞技艺演示
(图片源于故宫博物院纪录片《八大作:裱糊作》)
在鱼鳞纸干透后,在其表面再糊一道高丽纸,其表面自然平整,该工序被称为“片一道”。片一道工序之后,即裱糊盖面纸,所用纸一般为宣纸或印花纸。另需要说明的是:裱糊之木基层不宜为板,因为木板容易因干燥而开裂,进而导致其上面的裱糊层开裂。木基层采用龙骨纵横交错连接的方式,可避免此类问题,这也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的体现。
从材料运用角度而言,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智慧。如盘布所用的高丽纸(图4),由楮树皮制成,厚实坚韧,利于长久保存。据史料记载,清代紫禁城中的高丽纸大都源于朝鲜。需要说明的是,造纸术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由东汉时期蔡伦发明。有研究表明:三国时期,我国百姓为避免战乱涌入朝鲜半岛,造纸技艺随之传入。约从公元4世纪末期开始,百济、高丽、新罗等国开始向我国学习造纸术。其中,高丽国制造的纸(高丽纸)质量上乘,成为与我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
图4故宫藏白色洒金高丽纸
又如裱糊所用面纸,质优耐用,以连四纸为例说明。连四纸又称“连史纸”,产于福建邵武、闽北地区及江西铅山一带。这种纸以嫩竹为原料,技艺复杂而精细,需要经过二次石灰发酵、二次弱碱蒸煮、二次天然漂白,并缓慢除去木素、色素、杂细胞等过程,方可获得成品。连四纸色白而质细,平整而柔韧,且防虫耐热,吸水易干,不易变色。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评价连四纸“妍妙辉光,皆世称也”。而从建筑使用角度而言,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载:“书房之壁,最宜潇洒,欲其潇洒,切忌油漆……纸糊可使屋柱窗楹共为一色”。连四纸裱糊面装饰,即可达到上述视觉效果。不仅如此,由于纸张有吸水性,因而连四纸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室内湿度;由于白色物体可反射不同波长的有色光,因而糊有连四纸的棚壁又有利于室内采光。由上可知,宫中裱糊面层用纸,工艺精湛,科学实用。
综上可知,故宫建筑裱糊技艺,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其中包含的古代丰富智慧,则值得我们弘扬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