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文殊殿:令人惊叹的跨度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2-11 14:32:37  来源:人文清华讲坛  作者:刘畅
核心提示:佛光寺前院一侧的文殊殿则建于大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虽然规模也不小,但样子相当普通。当年,梁思成先生对文殊殿进行测绘后说,建造文殊殿的匠人对物料的把握、对大跨度木梁的营造有特别卓越的想法,这令他非常吃惊。

  佛光寺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的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以及唐朝以前的木结构建筑。1937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和纪玉堂四位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佛光寺东大殿的大梁上发现题记墨迹,确证佛光寺东大殿是一座唐代建筑,建造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而佛光寺前院一侧的文殊殿则建于大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虽然规模也不小,但样子相当普通。当年,梁思成先生对文殊殿进行测绘后说,建造文殊殿的匠人对物料的把握、对大跨度木梁的营造有特别卓越的想法,这令他非常吃惊。



  梁先生在测绘图里专门提到,“佛光寺文殊殿在近期加小柱子之前有很惊人的跨度”。所谓“很惊人的跨度”有两处,一处跨度在14.1米—14.2米之间,另一处跨度为13.4米。后来,出于大殿结构安全的考虑,在晚期加了一些小柱子支撑。


  文殊殿面阔7间,进深4间。一般的房子如果面阔7间、进深4间,在建造时会横向8根柱子、纵深5根柱子密密地排列,一共40根柱子,安安全全,规规矩矩。建文殊殿的这个木匠却不甘心使用这样规矩的结构,而要别出新意。原本中间需要18根柱子的空间,匠人只用了4根柱子,那么,留出的大跨度就需要用木头的额或者梁来解决问题。


  第一个跨度约14.2米,从文殊殿一进门抬头就能看见。一根木料跨过14.2米的长度还是非常震撼的。然而,对于当时的匠人来说,这么大的木料在这个跨度上还是基本安全的。梁先生测量后发现,此木料有75厘米高、53厘米宽。这个木料的梁高跨度比不足1:20,所以它在匠人心目中是相对安全的。



  第二个跨度为13.4米,用的那根木料仅有48厘米高,33厘米宽。梁先生被吓住了,我也被吓住了。它是怎么实现这么大的跨度的呢?梁先生说,这是用了一个原始朴素的桁架体系,桁架体系中的一些构件协同起了作用。第一个构件梁先生称之为“叉手”,是两根斜撑,把上层的荷载传递到下层额的两侧,而不是跨中。第二个构件叫作“绰幕方”,是一根长条,跟叉手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像拱一样的结构。第三个构件叫“侏儒柱”,这根柱子一方面联系上下,另一方面固定了下面乳栿的后尾。第四个构件主要是用于承重的,梁先生叫它“由额”。但是,由于由额跨度大,两边需要支撑,所以左右两个“合”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总之,由叉手、绰幕方、侏儒柱、由额、合共同组织起来起到了承重作用,用一组稍微小一点的木料取代了一根巨大的木料。


  怎么来认识这个跨度和用材呢?可以和故宫太和殿比一比。佛光寺文殊殿用的是宋金时期的木料,那时候的木料如大料模方、广厚方、长方、松方、小松方、常使方、官样方、截头方、材子方、方八方等,都有自己的规格。大料模方、广厚方、长方、松方这些算作全条料,即整根原木采来,四方净一净,整个一条使用。而小松方以下,常使方、官样方、截头方、材子方、方八方等都是全条料切割开的,是锯开的木料,不太适合用作大梁。



  我们大概梳理了一下,就长度来看,那根13.4米的跨梁木料具有广厚方的长度,但不具备广厚方的厚度。再来看太和殿,它里面最长的木料是11.2米,比佛光寺文殊殿的第二跨度短2.2米。这足够让人感到惊讶,那个木匠得有多大的胆子,拿了那么一根不够格的木料,想点办法,就敢撑起这么大的跨度。


  可以说,这个勇敢的木匠,他在设计上再一次像应县木塔一样“碾压”了我。


 
标签: 佛光寺 文殊殿

本文标题: 佛光寺文殊殿:令人惊叹的跨度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94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