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渊,而演进程序简纯,历代继承,线条不紊,而基本结构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在这里我们要提出中国建筑上的几个弱点。
▲原文
(一)中国的匠师对木料,尤其是梁,往往用得太费。它们显然不明了横梁载重的力量只与梁高成正比例,而与梁宽的关系较小。所以梁的宽度,由近代的工程眼光看来,往往嫌其太过。同时匠师对于梁的尺寸,因没有计算木力的方法,不得不尽量的放大,用极大的FactorofSafety,以保安全。结果是材料的大靡费。
▲古建筑梁架
(二)它们虽知道三角形是唯一不变动的几何形,但对于这原则极少应用。所以中国的屋架,经过不十分长久的岁月,便有倾斜的危险。我们在北平街上,到处可以看见这种倾斜而用砖墙或木桩支撑的房子。不唯如此,这三角形原则之不应用,也是屋梁费料的一个大原因,因为若能应用此原则,梁就可用较小的木料。
▲倾斜的古建筑
(三)地基太浅是中国建筑的大病。普通则例规定是台明高之一半,下面再垫上几点灰土。这种做法很不彻底,尤其是在北方,地基若不刨到结冰线(FrostLine)以下,建筑物的坚实方面,因地的冻冰,一定要发生问题。
好在这几个缺点,在新建筑师的手里,并不成难题。我们只怕不了解,了解之后,要去避免或纠正是很容易的。
▲古建筑台基
关于中国建筑之将来,更有特别可注意的一点:我们架构制的原则适巧和现代“洋灰铁筋架”或“钢架”建筑同一道理,以立柱横梁牵制成架为基本。现代欧洲建筑为现代生活所驱已断然取革命态度,尽量利用近代科学材料,另具方法形式而迎合近代生活之需求。
若工厂、学校、医院,及其他公共建筑等为需要日光便利,已不能仿取古典派之垒砌制,致多墙壁而少窗牖。中国架构制既与现代方法恰巧同一原则,将来只需变更建筑材料,主要结构部分则均可不有过激变动,而同时因材料之可能,更作新的发展,必有极满意的新建筑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