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插花艺术让你大开“花”界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2-17 10:29:22  来源:唯陽说
核心提示:如果说唐代是花的“繁华盛景”,尽显雍容华贵与蓬勃活力,那宋代便是花的“雅致清境”,满溢着人文情韵与精致意趣。

  最近《国色芳华》这部古装剧很火,出于好奇,我看了几个片段,没成想,一发不可收拾。这部剧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今天我想从“花”的故事讲起。女主的身份是花商,又是花匠,长安花市的繁荣也演绎得栩栩如生。



  如果说唐代是花的“繁华盛景”,尽显雍容华贵与蓬勃活力,那宋代便是花的“雅致清境”,满溢着人文情韵与精致意趣。


  每个浪漫主义者几乎都会爱上宋代,这是个“全民爱花”的时代,在《清明上河图》中,花儿的影子无处不在。好几个卖花人分散在市集中,大竹篮插满了花,就连小船上和轿子周围,都还插满了花束作为摆设。即使古画原有的墨色已淡,但也足以想象那时满眼鲜艳、香气扑鼻的氛围。《梦粱录》中就曾记录着“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可见花市之热闹,更提及四季售卖的花卉品类超过20余种。宋代人钟情花事,已然到了痴迷的程度。



簪花

宋代人的时髦利器


  宋代人爱花、赏花,看不够,还要戴起来,更要招摇地别在头顶作为簪花。男女老少,上至帝后群臣,下至百姓小贩皆爱插戴鲜花,簪花风俗风靡一时。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传统固定的仪式,翻阅许多资料才发现,这小小一束花,讲究可多着:佩戴花卉讲究时序季节,比如初夏“茉莉盈头”、春扑“桃花相映”、重九“头插秋菊”;跟造型也要搭配和谐,冬日元旦妇女们在戴着玉梅、雪柳、菩提等花卉时,会身着白色,与之相配;在工艺上,宋人追求细致精美,女子的簪花冠饰可似山似楼,各种仿真花更是可以做到以假乱真。


  男人簪花,更成为了一种潮流之风。这就不得不提到的“宋代第一风雅皇帝”宋徽宗了,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还规定自己的贴身近侍也要簪上“翠叶金花”,作为出入皇冠的通行证。到了南宋,簪花更成为一种礼仪制度,“牡丹蔷薇芍药朵,都向千官帽上开”,不同品级的官员会相应赐予花卉,风雅而富有诗意。


  到了民间,男人簪花变得更加流行,在明代仇英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家花店里,你会发现买花的竟都是男人!《货郎图》里的小贩、《田畯醉归图》里的醉翁,《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里的隐士,《大傩图》里的巫师,还有《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们……都不忘在鬓边或头顶簪上一朵花,花被他们戴出了一种潇洒不羁、随性自在的性情。



插花

藏着万般滋味的生活美学


  宋代人善于发现美,更善于把事物的美发掘到极致,比如插花这门艺术。从贵族少女的闺房到富贵人家的庭院,从文人的书房到隐者的案几,插花摇曳生姿,无处不在。了解的越多,发现插花是“清”“疏”二字的绝佳演绎。


  每一处花,构图讲究线条感,枝条与花卉,搭配出不同花型,极简的一元式、丰富的写景式,每种都有独特趣味。更有插花先选瓶的说法,“篮”便于携带,更有高疏隐逸之美,“瓶”则自带崇高与威严气质,“缸”与大花朵搭配显得格外醒目,适合文人花的“筒”将花枝的淡雅优美呈现的淋漓尽致,轻巧利落的“碗”镇住无数大场合……主人的审美与个性,都从中展现而出。


  宋人插花,更注重花的内涵,“理念(插)花”便是他们以花传情、借花明志的一种艺术形式,藏有深刻悠远的东方哲学。花材象征品德,数量与布局表意,容器来传达理念,每束花都是一个小世界。斜放单只梅,有种遗世独立的心境,松、竹、梅同时出现便演绎被无数人所赞美的“岁寒三友”。



  有情,有才,插花这种融入生活的艺术,是真正的高级艺术。


  从古籍古画中一路识花学花,我体会到了宋人赏花的至高境界,其实是察自心。在每一次精心挑选花材、构思布局的创作过程中,花朵不再仅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成为了内心世界的映照。


  我将对花的感悟凝于创作。花会凋零,珠宝却能延续这份美好,承载往昔的风华志趣。我希望它们能成为连接现在我们与自然、与内心的桥梁,倾听花的低语,洞察内心,寻回宁静美好。


 
标签: 宋代 插花

本文标题: 宋代插花艺术让你大开“花”界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95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