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市被誉为晋文化发祥地之一、晋商文化的摇篮,也因为这里距离省会太原仅45分钟车程,大多数人往往直奔大名鼎鼎的平遥古城和双林寺、祁县的乔家大院、介休的祆神楼和后土庙而去,而位于晋中市中心、榆次老城景区内的城隍庙则容易被忽略。
城隍庙并不少见,我国很多城市都有,而榆次这座城隍庙始建于元代,是我国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也是山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曾受到联合国的捐款修缮。
我们今天想聊的是其中最著名、最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玄鉴楼。这座建筑在1999年被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评为“全球最精美的100处古建筑”之一,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濒危遗产名录,拨款5万美元进行维修。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这座玄鉴楼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殊荣,又有哪些看点?
作为榆次老城的标志性建筑群,榆次城隍庙坐落在晋中榆次区东大街中段北侧,占地面积有6000多平米,是整个山西县级城隍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根据《榆次县志》和庙中碑刻记载,榆次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由蒙古人达鲁花赤帖木尔主持完成,最初位于大北门内的善政坊,只有一间山门、三间大殿、东西廊房各三间。明洪武元年(1368年)搬迁到了现在的地址。
到了明宣德六年(1431年),榆次县令曹显觉得旧庙太简陋了,建筑的建制和它的品级不符,于是对城隍庙进行增葺,此后又多次续建修缮,比如明正德十年(1515年)增建了玄鉴楼;十五年(1520年)重修了山门,新建了乐楼、影壁等建筑。
但现存建筑中,除了大殿显佑殿是元代遗构、山门和玄鉴楼是明代重修外,其他建筑大多都是清代所建,各殿内原神像都已不存在。
图源晋中市政府|榆次城隍庙
城隍庙建筑群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玄鉴楼、乐楼、戏台、显佑殿、寝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廊房和东西配殿,共有60多间房屋。
这些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都建在高台之上,但不同于其他古建筑通常采用逐步升高的手法,榆次城隍庙是从山门后平面断面呈现“四”字形布局。玄鉴楼紧逼山门,东西廊又与玄鉴楼、大殿环绕而建,形成一体,建筑风格十分独特。
城隍庙的山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筒瓦,四周以孔雀蓝琉璃瓦剪边,正脊上有吞脊兽、脊刹及各色饰物,颜色艳丽。
主体建筑显佑殿即城隍殿,因为县城隍受封“显祐伯”而得名。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歇山顶。殿内在前后槽金柱上重叠设置了两层斗拱,用以承托四椽栿,使梁枋部位高耸,扩大了殿内空间,使斗拱与梁枋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承载殿顶重荷。
但城隍庙的建筑中最值得一看的是玄鉴楼,玄鉴楼的名字有“深奥微妙”“可以为鉴”的意思。大门两旁写有楹联:“暗室亏心未入门已知来意,自家作孽欲免罪不在烧香”。
因为玄鉴楼斗拱构件灵活多变、结构紧密、琉璃重叠、檐牙高挑,1999年,它被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公布为“全球最精美的100处古建筑”之一。以下我们从它的斗拱及建筑风格、琉璃工艺等角度来叙述其主要看点。
玄鉴楼面宽五间,进深两间,通高17米,外观是一座四重檐二层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但楼内设有暗层,所以实际是三层。它由乐楼、神乐楼、戏台、影壁墙组成,虽然是三个时期建造的,却看起来浑然一体,宛如一个建筑整体。
图源网络|斗拱
玄鉴楼四周环绕着围廊,斗拱构件灵活多变,达到了140攒,三踩、五踩、七踩不同规格交替出现,结构紧密,如同精密机械般咬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建筑界的乐高)。这种复杂的斗拱结构既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也赋予了玄鉴楼极高的艺术价值。
城隍庙是榆次境内古建筑中使用琉璃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玄鉴楼的琉璃构件更是其一大亮点。
图源晋中市政府|琉璃瓦顶
玄鉴楼顶的脊刹是一座四重檐歇山顶的楼阁,站在楼下记得抬头看,这里藏着山西琉璃工艺的天花板——孔雀蓝琉璃。楼阁中间的孔雀蓝琉璃是山西琉璃中最牛的工艺之一,据说这一工艺已经失传。
楼下拱形门洞两侧装饰有象驼宝瓶,这些雕饰都是手工捏制的,极为精美;
玄鉴楼琉璃壁有两大特点:一是构图多为对称式和重复式。这是因为受制于大小和形制,只能在对称中寻求变化,在重复中寻求统一,用不同的构图形式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视觉冲击;
二是采用了立体的浮雕造型。你可以在浮雕麒麟上清晰地看到麒麟张大的嘴、瞪大的眼珠、飞扬的毛发、清晰的鳞片、奔走的四肢、锋利的爪牙,还有周身环绕的丝带。浮雕造型不仅精雕细刻,而且让画面更具层次感,前后远近关系更加明显,主体物也更加突出。
在不大的墙壁上对形象的刻画、对不同部位的艺术处理,展现了古代匠人绝佳的审美和高超的艺术技能,图案中对动植物形象的刻画同样表达了他们对精神生活的向往。
玄鉴楼最魔幻的设计藏在它的顶部:楼顶有三个开放式的空心藻井。三个藻井分别代表天、地、人三界,它们如同天、地、人三面宝镜,映照着天上、人间、地狱的一切善为恶行,与“玄鉴楼”之名相吻合。
图源网络|空心藻井
人们相信,在三面镜前,一切都将显现原形,行人从藻井下走过,影像投射到镜中,可立刻分辨出善恶忠奸。正人君子坦然面对,苟且之辈则胆心俱惊。
这样的设计为国内仅有,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城隍庙教化人心、警示世人行善积德的功能,具有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