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器的切磋琢磨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3-02 09:09:15  来源:良渚古城
核心提示: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而琢玉之精巧必先要求工具之完备。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出现推动了琢玉工具的变革,铁制琢玉工具的出现使玉雕技术更加进步。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而琢玉之精巧必先要求工具之完备。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出现推动了琢玉工具的变革,铁制琢玉工具的出现使玉雕技术更加进步。到了西汉,政府在全国设铁官49处,铁器种类、数量明显增加,质量也有提高。可以说,铁质工具的普遍使用对汉代的玉器工艺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汉代玉器的制作大致可分为开料、雕琢和抛光等三个主要的步骤。


  一、开料


  开料是将玉璞剖解成所需要的玉坯,为下一步精雕细琢做好大致外形上的准备。解玉工具可分为直锯和砣锯,使用铁片、钢片、或铁丝、绳等进行切割,也用圆盘铡砣切割,同时加入水和解玉砂进行锯切。在一些葬玉及未完工的玉器中还能看到开料留下的痕迹。


凤形玉佩后的加工痕

巢湖北山头一号墓出土

巢湖市博物馆


  二、雕琢


  雕琢是治玉工艺的主要工序,包括加工出完整的器型和雕刻纹饰,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砣、管、桯等铁质工具,伴随琢玉工具的完善,雕刻、管钻、桯钻等技术也发展得十分成熟,形成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特征:


  ①雕刻工艺


  阴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镂雕等雕刻手法多样,常融合使用,不少玉器构图打破了传统的对称平衡,精雕细琢、灵动飞扬,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玉剑饰(高浮雕)

象岗南越王墓葬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玉熊(圆雕)

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出土

咸阳博物院藏


龙形玉环(镂雕)

邗江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

扬州博物馆藏


  汉玉中最突出的雕刻工艺即为“汉八刀”和“游丝毛雕”。


  ·汉八刀


  线条粗放刚劲、准确、简练,雕琢极少,似八刀刻成。“八”为概数,言其寥寥。这一风格多用于玉蝉、玉猪、玉翁仲等葬玉上,实际是为了降低制作成本而诞生的工艺手法,但却在发展中成就了一种独特的时代风格。


玉蝉

定州北庄汉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玉猪

定州北庄汉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玉翁仲

邗江区甘泉东汉2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游丝毛雕


  一种以阴刻线刻画图案的风格,这种阴刻线柔若游丝、细如毫发,故名“游丝毛雕”。此种极细的阴线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但在汉代普遍运用。这是细小勾砣工具熟练运用的结果,少有断续和岔道,勾线流畅,游动飘逸。


玉辟邪

宝鸡市北郊汉墓出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玉辟邪的胡子细节


  ②活环套接工艺


  一种复杂高超的技术。在商周青铜器中,活环者较多,战国以后,玉器造型仿制铜器衔环的技术已不再是难题。整料雕琢玉器主体和活环,打破了玉料长宽厚的局限,通过活环移位,达到巧用材料的目的。


玉兽首衔璧

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玉铺首

徐州火山“刘和”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藏


  ③钻孔工艺


  这一时期的钻孔工艺十分成熟,使用钻杆式工具,钻头由铜管到铁管,由铜桯到铁桯,较细长的孔也可以打的很直,被应用于串珠打孔、玉璧管钻等方面。此外也利用管钻去料、成型,利用桯钻掏雕活环、掏膛等。战国晚期到汉代,器皿类玉器明显增加,这是熟练运用管钻工艺进行掏膛的结果。


双身兽面纹谷纹玉璧(有管钻旋痕)

西安市北郊枣园南岭汉墓1号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玉卮(掏膛)

北山头一号墓出土

巢湖市博物馆藏


  ④镶嵌工艺


  战国以后,玉与其他材料结合的工艺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数量增加,在质量和工艺难度上都相当高。这也是因为铁质工具的普遍使用,提升了玉件制作的水平,为更复杂的金玉镶嵌等工艺打下了基础。


嵌玉马蹄金

河北定州八角廊汉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嵌玉鎏金铜带垮

邗江区甘泉“妾莫书”西汉墓出土

扬州博物馆藏


  三、抛光


  玉器的抛光是治玉工艺的最后工序。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早期,玉器的抛光达到了十分精美的地步。当时可能使用类似“砂轮”、“布轮”或皮革、竹木等材质的打磨工具处理玉器的表面,使玉晶莹剔透的质感和熠熠生辉的光感相得益彰。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其玉器工艺承继战国基础继续发展,在器形品类、制作工艺与纹饰风格等方面均有所作为。汉代玉器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标签: 汉代玉器

本文标题: 汉代玉器的切磋琢磨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98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