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伊始,曾一智从两个方面讲述了文保的必要性。文物不可再生、不可复制,一旦消失,便永远消失。她重点提到了令人堪忧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消失,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在一天天被割断。例如,哈尔滨曾经遍布街头的欧式建筑在消失,承载着许多人儿时回忆的一些古建筑现已无处寻找。”她还一一例举出哈尔滨市南岗区、香坊区、道外区等古建筑遭拆迁破坏的实例。
为了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保护现实中的历史文物,留给人们一份可触摸的历史记忆,曾一智踏上了艰辛的文保之路。这条路一走就是10余年,其间她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阻挠。她“笔战”推土机,以笔作为第一武器阻止轻率拆除老房子的粗暴行为。1998年她创办了《黑龙江日报·城与人》专刊,通过刊发报道以及向相关单位领导写信等多种方式试图拯救面临拆迁的古建筑。然而有些时候在保护文物的批示下发之前,古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之前的心血全部作废,这让她倍感心痛。谈到创办《城与人》专刊的初衷,曾一智认为,保护古建筑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和权利。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标志。龙江冰城、魅力四射的哈尔滨曾有很多著名的欧式建筑,然而这些建筑却被不断地无情破坏着。看着自己熟悉的故乡在一点点地消失,她不停地奔波,不断地向相关部门举报,努力用自己的力量留给后代一个可视化的历史。“每座老建筑都是有生命的。当它们被拆除后,我像拾起自己亲人的遗骸一样,拣起破碎的砖瓦。”讲到这里,她深深地叹了口气。
曾一智遇到的另外一个难题是,有些单位一方面指示停止拆迁,另一方面又打着“修缮文物”、“保护性移除”的旗号去“拆真建假”从而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如中央大街两旁曾聚集着哈尔滨最具代表性的欧、法、俄式建筑,而现在很多已经被新建的赝品所替代。在为文保多方奔走时,她看到过暴力拆迁的野蛮,看到过开发商无尽的欲望,她把矛头直指开发商的推土机,但这也引来了恶意的报复。她曾遭到殴打、恐吓,曾多次住院,《城与人》专刊被迫停刊。这条路坎坷不断,她在屡败屡战中曲折地前进着。
在经历过这么多挫折之后,曾一智也难免偶尔心灰意冷,但她不轻言放弃。“正视丑恶,然后坚定追寻美好的信念。”她依然感到任务艰巨,“如果我不继续做,破坏会更厉害。”幸运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曾一智的行列,追随着她的脚步。她还鼓励大学生积极发现身边的文物,得到确定的信息和历史价值后提供给相关部门,看到破坏文物的行为要通过合法渠道进行举报。
在谈到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问题时,曾一智强调二者不矛盾,国外有许多城市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巴黎、维也纳等。我们之所以保护得不够,还是由于缺乏重视。
在最后的互动提问环节,曾一智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详细解答,当同学们向她表示敬仰之情时,她说:“我觉得我是一名普通人,一名普通公民,我这么做只是依法履行保护文物的义务,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