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墙就是砌筑于建筑物两端的墙体,以支撑建筑上部的屋山。山墙的下部一般就是方正的、坚固的墙体,而上部则大多为三角形。这样的山墙大多出现在硬山、悬山建筑中。在歇山顶建筑中,山墙上部大多是山花。山墙主要起围合和保温的作用,同时还能防火。
人字山墙: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间多采用。
镬(huò)耳墙:又称鳌头墙,是岭南民居建筑特色,因在屋面之上砌筑有锅耳状的硬山墙,故称此为镬耳墙,相对于湿热的岭南,镬耳墙还有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火灾时山墙可有效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
波浪形山墙:波浪山墙实际是镬耳山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百姓基本不用。在比较大的建筑群中它和人字形山墙、锅耳形山墙一起出现在群落里,尤显风姿。一般会出现在大型的建筑样,多为高门府邸,达官贵人之家,形态优美,尤显风娑。
观音墙:苏州园林房屋的山墙形状,大多有形似岭南五行山墙中的金形山墙,也有少数土形山墙,在苏州称为观音兜,既有生财吉意,也有慈悲观音佑助之祥瑞含义。
马头墙:是传统微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粉墙,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徽派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而高大耸立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风火墙。
五行山墙:就是将山墙做成“五行”的形状,所谓“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山墙在广东、福建一带的一些民居中较为常见,如,广东潮汕民居、福建金门民居等,都使用五行山墙。使用五行山墙既有风水的意义,又能使整个地区的民居看起来形式更富有变化,更为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