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古建筑用木,西方用石?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4-07 09:40:57  来源:研学建筑
核心提示:使用木材建造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柱子、梁枋、屋顶构造,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木材。从故宫太和殿的金丝楠木大柱到江南水乡的穿斗式民居,木构体系贯穿了从皇家宫殿到市井民居的所有维度。

  使用木材建造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柱子、梁枋、屋顶构造,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木材。从故宫太和殿的金丝楠木大柱到江南水乡的穿斗式民居,木构体系贯穿了从皇家宫殿到市井民居的所有维度。


  然而,西方却不是如此,纵观西方的传统建筑,神庙、教堂、城堡......西方建筑对石材有着执着追求,石材在西方传统建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那么为何中国古建筑用木,西方用石呢?


▲故宫太和殿


▲巴黎圣母院


  一、自然环境的“先天选择”


  中国:木材资源的天然优势


  中国古代建筑对木材的倚重,本质上是地理环境与生存智慧的双重选择。古时候木材十分易于获取。古代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高,优质木材易于获取。同时在古代,木材运输成本相对较低(水运为主),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南方木材可直达北方。早期建筑使用夯土技术与木材结合,便形成坚固的“土木结合”的建筑体系(如窑洞与木构架结合)。


▲木材水路运输


  西方:石材资源的地理馈赠


  地中海地区多裸露岩层(如希腊帕罗斯岛的大理石),开采便利。火山灰资源丰富(如意大利),为古罗马混凝土技术提供了原料基础。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矿开采史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奥古斯都大帝便用此地石材建造了万神殿。


▲大理石矿


  二、文化观念的“深层驱动”


  中国:“天人合一”与生命哲学


  受《周易》影响,中国人认为建筑如生命,可“新陈代谢”,重建象征延续而非断裂。例如故宫太和殿曾多次焚毁重建,但始终保持原貌。建筑追求“适形而止”,强调灵活变化而非永恒。故宫太和殿虽为最高规格,仍可通过拆卸重组实现功能调整。


▲太和殿


  西方:“永恒崇拜”与神性表达


  西方建筑则追求永恒的属性,以强调建筑的神圣性。石材坚固不朽的特点,促使其被广泛使用。例如埃及法老追求“不朽”,金字塔用230万块巨石建造。西方的宗教建筑更需承载神圣性,例如哥特式教堂用石材尖拱实现“向上飞升”的精神隐喻。


▲哥特教堂


  三、技术路径的“路径依赖”


  中国:木结构的极致发展


  榫卯技术的突破使得木构建筑体系能够广泛传播。宋代《营造法式》总结出多种基本榫卯形式,榫卯技术的成熟使用,使木构建筑抗震性能良好。另外模数化体系的发展,以“材分制”实现标准化生产,也大大缩短了建造工期,故宫太和殿重建仅用11个月。


▲斗栱


  西方:石结构的力学革命


  西方建筑则使用拱券技术,罗马人用石材建造万神殿穹顶(跨度43.3米),解决石材抗拉弱的缺陷,创造出无柱的大空间。在哥特式教堂中,通过飞扶壁将重力导向外部支柱,使巴黎圣母院实现40米高窗。


▲拱券


  但需了解的是,在中国古建筑中,也有石材的使用,西方的传统建筑,也会使用木材。如在多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底层会用石基防潮。在泉州开元寺石塔用花岗岩模仿木构斗拱,反映石材在宗教建筑中的特殊地位。在西方一些较寒冷地区,也会选择使用木材建筑木屋。


  总体来说,为何为何中国建筑用木,西方用石,是自然禀赋、文化基因与建筑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木构的“活态传承”与西方石构的“永恒追求”,本质上是人类对建筑功能、美学与时间维度的不同解答。


 
标签: 中国古建筑

本文标题: 为何中国古建筑用木,西方用石?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405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